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對於科技的應用也越來越異想天開,這些新科技將進入生活,如同智慧型手機一樣,改變生活習慣與方式,在未來,也許晶片感應、穿戴裝置都將更普及,不過背後還有哪些風險?就得靠專家們分析解答。

科技日新月異,電影中的科技發明將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呈現,而瑞典從2014年就開始進行晶片植入皮膚作為錢包、車票等的新科技,雖然只是米粒大的晶片,不過,還是有人覺得看起來「怪怪的」,而這種晶片植入人體的作法,雖然傷口小,手術風險低,但專業醫師認為還是存在排斥與感染的風險,因此晶片外圍包覆的抗敏材質就很重要,而未來這些新奇發明,又能改變多少生活習慣,就交由時間去應證了。

3千人植入微晶片

根據外媒報導,瑞典從2014開始進行人體植入微晶片的實驗,至今已有3千人在手部植入晶片,而這些微晶片可以當作身分認證、付款,甚至是利用晶片訂車票等等,而瑞典最大的鐵路公司SJ Railways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利用這種微晶片驗票的公司。根據媒體報導,SJ Railways驗票的方式是在晶片記載會員號碼,晶片中只儲存會員卡號,所以不會被讀取個人身份相關的隱私訊息,藉此保護乘客個人隱私。

晶片植入個資易被駭?

談到個人隱私,其實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這些私密的個人資料受到強大的挑戰,時不時就出現某公司或某網站洩漏會員資料,或因為被駭客入侵,而無法保護用戶的個人資訊,但接受晶片植入的瑞典用戶卻對此很有信心,植入晶片28歲的塞爾辛Ulrika Celsing表示,她不認為目前有技術能夠直接駭入晶片;即使用戶有自信,其他人卻未必此!根據媒體報導,這些晶片大多是由「大公司」提供員工植入晶片,很有可能在功能上多了「追蹤位置」這項,而且晶片加密的程度,恐怕只要用讀卡機就能讀取,甚至破解晶片。

植入微晶片仍有排斥可能

除了外部風險之外,植入晶片對於使用者的健康來說,可能也有些微影響。林口長庚神經外科主任魏國珍表示,這種微小的晶片植入傷口小,手術風險低,在植入的過程中對使用的影響不大,但後續免疫系統是否會出現排斥反應,就要看每位植入者的體質如何,因此這些晶片外圍的抗敏材質就非常重要,若要減少排斥,也可嘗試將晶片植入在肌肉較多的部位(目前植入在手背上,皮膚較薄肌肉較少),以減少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而這些外來物都會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到底要不要裝,就端看使用者如何決定,又或者未來科技更加發達,能讓晶片變得「更迷你」,對人體的影響程度也都會有關係。

延伸閱讀:

瑞典瘋新科技 3000人自願植入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