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海試在即,有關它的命名,除了《新頭殼》日前報導提到的「山東」號、「衛溫」號兩派意見在中國各有支持者外,根據最新一期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28日的報導,包括多年前「遼寧」號取名拍板定案前一度引起討論的「施琅」號捲土重來外,「台灣」號也首度浮現檯面,或也呼應了遼寧號三不五時繞台巡航的政治、軍事意涵及統戰思考。我政府和民眾也有必要持續觀察,有所心理準備及因應。

在這篇題為<在展示海軍力量之時,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海試在即>(“ First Chinese -Built Aircraft Carrier Ready For Sea Trials As Beijing Showcases Naval Power”)的報導中提到,中國首艘國產002型航母正在準備進行海上試航,這艘航母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強烈象徵」,也是北京走向「獨立自主的頂級全球力量雄心」的強烈象徵。

報導指出,這艘航母於去年4月26日在大連下水, 長315米,滿載排水量7.7萬噸,可部署48架飛機,而中國的第三艘(第二艘國產)航母也在建造,排水量增至8.8萬噸。「這些資料與美國的航母相比遜色不少」, 布希號尼米茲級航母333米,排水量10.2萬噸,可以搭載56架固定翼飛機。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馬修-復耐奧爾評論說,這艘航母儘管自主研製,但與「遼寧號」面臨類似的技術侷限性,艦載機(滑躍)起飛方式有侷限性,採用的常規動力對航程有限制;中國還面臨航母遠距本土時的限制因素,中國還沒有像美國那樣可供艦隊加油或維修的一整套全球基地/港口網路。

報導認為,雖然各項資料顯示,與美國的航母相比遜色不少,但正值中國海軍在南海舉行大規模演習之際,這艘國產航母的部署將成為中國在南海推進利益這種「長遠意圖的強力展現」,而南海已經成為一個「外交亮點」。

《新聞週刊》還提到,中船重工大連船舶董事長劉徵不久前曾表示,首艘國產航母目前已進入聯調,主機已經動車,「2018將有驚喜」呈現。報導稱,據中國媒體《環球時報》(“ Global Times”)27日的報導,有照片顯示,航母艦島上的相控雷達已安裝,腳手架也基本已被拆除。

報導並說,關於海試的確切目期還沒有公佈,但軍方也許會盯緊4月23日人民海軍建軍節這個日子,今年是69週年。有中國軍事專家認為,海試之後通常還需6-12個月才交付海軍,因此,正式的入列時間很可能是今年年底。

《新聞週刊》同時探討了關於這艘國產航母的命名,報導提到,艦名尚無定論,雖然人民海軍戰艦通常以地名命名,但有(中國)政界人士和使用社群媒體的人士認為,這艘航母的名字應該體現「實現統一意圖的象徵」,比如命名為「施琅」號或者乾脆就叫「台灣」號。

事實上,根據《新頭殼》本月26日的報導,2011年中國宣布將擁有航母,正式命名前,許多人主張以歷史人物來命名,如「毛澤東」號、「孫中山」號還有「施琅」號;要是以地名來命名,則用首都北京來命名「北京」號呼聲最高,但最後正式宣布的艦名卻是「遼寧」號。

至於前述首艘國產002型航母的命名,據稱目前主要分成「山東號」和「衞溫號」兩派意見。前者是循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前例,以省份命名;後者則是紀念公元230年,也就是1788年前,三國時代東吳將軍衛溫,首次率領上萬大軍東渡台灣,在當地進行開發建設,「將寶島納入中國的版圖中」。

換句話說,無論是紀念1683年清朝康熙年間率軍「收復台灣」的明朝降將施琅捲土重來争取命名,還是有著「傳承歷史傳統、維護國家統一的意義」的東吳將軍衛溫之名有望雀屏中選,抑或直接「視台灣為中國一部分」的「台灣」號最後勝出,對北京當局和解放軍而言,以上三個名字同樣都具有政治、軍事意涵及統戰思考,我方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山東號?衛溫號?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 恐統戰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