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一開始很懷疑自己是否能耐心的將這本書讀到最後一頁。書封的設計是灰色的寬型書腰,在上方挖了個四方型的小洞,狀似汽車的儀表板,上面標著四個數字「1966、1978、1990、2002」一開始以為是里程數,翻開書才知道,原來這四個數字正標示著作者工頭堅生命中相當重要的四個年份,他笑說,回頭看才發現自己歷經4個全然不同的12年。

我會沒信心讀完的原因在於,作者與我的世代有著不小的斷層,之後看到作者在部落格寫到,這本書是和同輩的「五年級生」對話,那迎接同樣的風的同學們,看這本書時肯定會有觀賞自己成長走馬燈之感。戒嚴中的慘綠少年、解嚴後的媒體狂飆、網路出芽的二十世紀和觀光產業的崛起,隨著工頭堅的走筆,眼前開啟一扇扇台灣在世界潮流中的風景,由於時代太近,所以書寫的人少,以致於那段歷史中的台灣對我這世代來說,竟是如此的陌生。

「我叨叨絮絮、不厭其煩地,反覆碎念著那些曾經給予我影響的日本或美國或歐洲之作品與人名,理由很直接簡單:相較於深奧的大師經典、世界名著,這些流行文化的故事或元素,才是我或其他許多同世代的人,在慘綠、灰白或徬徨的成長經歷中,對世界的認識與時代的記憶。」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覺作者在情感上的描述有許多保留,時代的面貌停留在許多名詞當中,對我這非同層級的讀者來說,是有些辛苦。且看且停之下,深覺這不也是認識另一個時代的捷徑嗎?一樣受到日本漫畫、王家衛、切‧格瓦拉、美國夢這些泡泡衝擊的年代,生命風景卻是如此迥異。我羨慕工頭堅能行走的腳程是如此遙遠,現在帶著旅遊達人光環的工頭堅並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在世界走跳,年少時深受娛樂產業影響的他,出社會後以媒體創作為志業,之後電腦網路起步,工頭堅憑著自己對於網路的鑽研,點起部落客的開端,對於知識的渴求,如同日後他也將從遠行裡繼續汲取能量。在別人眼中日日出遊,天天享樂的職業,要是沒有深厚的知識底蘊,是無法將旅人帶領到世界當中,工頭堅將生命中波折轉化成能量,真正的去看見遠行的細節。

「當面對人生的無常與紛擾時,竟從這些科普書籍中找到了關於這個世界的運行道理,也獲得極大的慰藉與解惑的喜悅。」

書中有一段我認為很迷人,就是開設美軍專屬GUEST HOUSE的父親在作者的中學時代結束前,帶著全家一起去東北亞大旅行。要大費周章帶著整家族的人出遊已不容易,更何況從韓國到日本一路從關西走到關東,幾乎將那時代的精華都看遍了。從未出過國的工頭堅,那算是人生中第一次的遠行。他說當時唯一能找到的相關的旅遊書是九歌出版楊乃藩《環游見聞‧亞洲之部》,內文的紀錄是1957年的遊記了,對於還是17、8歲的工頭堅來說,這是25年前的紀聞,但對於當時旅行資訊還很貧乏的台灣來說,可說是彌足珍貴。

「對當時天真爛漫、五感全開、毫無防備的我,卻是全面性的文化衝擊。這是人生第一次,卻不是最後一次。它其實,只是這條漫長且悲喜交加的旅路之開端。」

關於第一次的旅行能帶來的衝擊,我算是感同身受,歷經如同鳥般的視野後,抵達的城市,在記憶中瞬間升級。如同第一次的京都之行,我永遠難以忘記一間位於郊區的麥當勞,明明就是在台灣也隨處可見的速食連鎖店,但招牌的顏色與停車場的空間安排,卻十足展現出滿滿的異國風情。我現在正經過日本京都的麥當勞,與3個多小時前在台灣的我,已經全然更新了。我和工頭堅彷彿因為飛越世界的某段距離後,將頭殼裡的一部分舊皮褪去,把原本想像中的城市完整在眼前建構完成。

「終於來了,從來沒有想過能一路走到這麼遠的地方。」

看著封面上遠方的工頭堅,文字輕刻著他是怎樣逆著風抵達這裡。我有位朋友跟我說,人生可以擁有很多種工作。她曾經在醫院裡當護士,之後轉任老師,因為東北大地震後回到自己位在岩手大槌町的老家,開始致力於賑災的活動。已是50好幾的她,臉上卻像是20幾歲才剛開始探索自我可能的新鮮人。如果沒有經歷這麼多,可能工頭堅就不會是工頭堅,也就沒有辦法寫下這麼多精彩的經驗。就像書中提到同賈伯斯的「點滴的串聯」,在每個當下誰會知道關於災難與甜美的經歷都是為了促成一條屬於自身的大道。點點滴滴,正是時代各種面貌的投射,我們怎麼抗拒,卻是也記載著時代的運動速度,有幸能看見「五年級生」的台灣風景,所謂閱讀的本意,即在無預期的時空穿越吧!

「遙想地中海,不禁再度憶起人生困頓時,彷如尤里西斯的海上十年迷航,當初雖僅是比喻,卻沒想到風神後來還是將我送到了此地。」

作者:陳瀅羽

(本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

《時代的風》書封的設計是灰色的寬型書腰,在上方挖了個四方型的小洞,狀似汽車的儀表板,上面標著四個數字「1966、1978、1990、2002」。   圖:三餘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