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個月法國觀光盛地尼斯發生恐佈攻擊事件後,向來安全的德國南部慕尼黑、伏斯堡、安巴斯也出現一連串攻擊悲劇,造成死傷與恐慌。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還前往慕尼黑參加哀悼儀式。

儘管這幾起攻擊事件並無關聯性,也非直接受到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指使,但都與外來移民有關。對於德國這個具有接納外來移民傳統、而且在近年敘利亞難民議題上採取較其他歐盟國家更開放政策的國家而言,無疑構成多面向的挑戰。

幾天前德國最新民調顯示,83%德國民眾認為移民議題是現在德國面臨的最大問題,遠超過對失業率的憂慮。另外有57%德國民眾認為現行政府的接納難民政策是失敗的,指責的矛頭也朝向總理梅克爾,因為她排除眾議,堅持要接收一百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

梅克爾政府為何堅持如此的難民政策?背後的戰略思考是什麼?德國政府又做了哪些準備來因應這些新移民融入德國社會?

梅克爾政府一項根本的長遠戰略思考,是希望藉由吸納外來移民,並給予適當訓練與教育,使之成為社會的年輕勞動新力量,以因應德國人口老化和人囗變遷的嚴峻衝擊。所以梅克爾政府在接納敘利亞難民的標準上,有2/3優先選擇33歲以下的年輕人,此外有3/4優先選擇男性。

而事實上,自從宣布接受敘利亞難民的配額數字之後,目前這些難民多數尚未完成審查程序,更遑論融入德國社會。因此將日前發生的攻擊事件歸咎於新難民或是形塑對新移民的排斥感,其實是偏頗的。

依據德國政府作法,在今年約160萬難民申請案中,最後核可的比例可能只有半數80萬。在目前以敘利亞難民為優先考量的政策主導下,被淘汰的多是來自北非和巴爾幹半島的難民。

程序上則是在前3個月先將申請的難民安置在難民收容所,給予必要照顧、管理和訓練。再來的6至8個月就是進行政治庇護的審查過程。最後成功通過審核的移民,最快也要1年之後才能真正融入德國社會。之後才是考驗真正的開始。

這些新移民為了展開新的生活和就業,當然希望居住在大城市,德國政府理應尊重其公民權。但為避免人口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德國政府也會適當進行區域平衡的分配,不會讓新移民社區被孤立化,也會儘可能讓德國民眾接納這些新移民,將他們轉化成為正面的勞動市場助力。

以目前德國經濟成長在歐盟國家相對穩定,失業率也維持在6%以下水凖(德國南部更只有4%),移民的湧入尚不至對經濟和就業造成立即衝擊,而且梅克爾政府採取的是「開放態度、嚴格管控、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戰略。

現階段最大的考驗就屬人身安全,這也構成某些政治人物用於批判梅克爾政府的民粹手段。這需要更多的政策說明、溝通,以及安全與秩序的維護。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端木雲(旅居海外多年,曾從事國際新聞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