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沖繩縣的翁長雄志知事展開了為期四天的訪台行程。此行除了簽署港務交流的合作意向書(MOU)外,也強調沖繩和台灣之間密切的貿易關係。但是,日本各大媒體幾乎沒有報導此事,而且才剛結束北京訪問的翁長知事,訪台時的態度趨於低調,給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反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在,針對普天間基地的遷移問題,沖繩縣與日本當局的對立加深,在這個敏感時刻,沖繩極力強化對台關係,此舉無疑是帶了多種層面的宣示意味。今後沖繩和台灣的關係會如何發展呢?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缺乏感情面上的連結

從奄美群島開始的「琉球弧」,緩緩畫個弧度的話,最終的尾端會到達台灣。沖繩和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看似一體,但是長久以來雙方的交誼並不深厚。

歷史上來看,琉球文化屬於日本文化的分流,即使受到中國的強烈影響,沖繩的語言和民族構成,在本質上和日本最為接近。一方面,台灣是以南洋文化為基礎,加上了漢族文化而形成的文化構造。嚴格說來,是以八重山・宮古諸島作為一種緩衝帶,沖繩和台灣分屬於不同的文化圈。

直到進入20世紀,沖繩和台灣的接觸開始變得頻繁。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從沖繩湧入了大批的勞工渡海來台工作,因為當時台灣的經濟水準比沖繩高。日本戰敗後,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反而是台灣人到沖繩協助指導種植鳳梨和甘蔗的農業栽培。現在,在沖繩的台灣華僑之中,農業移民就占了一部分。

然而,即使有過這樣的歷史,但是沖繩和台灣的距離始終無法拉近,最大的原因在於雙方在情感上並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層「鄰居」關係,沖繩人總是望向日本本島和美國,而台灣人的目光往往也是跳過沖繩,直接投向東京霞之關。

雙方均追求「自決權」

仔細想想,像沖繩和台灣這樣,自然條件非常類似的例子也相當罕見。雙方均位於東亞的地理要塞,卻經常捲入日本、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略遊戲,因此背負的宿命也往往帶著悲劇性。中國的「台灣問題」和日本的「沖繩問題」,有很多驚人的相似處。尤其是現在,沖繩和台灣追求「自決權」的聲浪日益高漲,雖然激進的獨立派言論屬於少數,但是「台灣是台灣」、「沖繩是沖繩」這樣的主體意識抬頭是不置可否的。

然而,像去年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和香港的雨傘革命,彼此之間在情感上的同仇敵愾,可以看到港台民眾互相聲援的場面。反觀,在沖繩民眾因為基地問題而舉行的抗議集會上,卻鮮少見到和台灣方面有這樣的連帶和交流,而且台灣民眾對於沖繩的基地問題在態度上也顯得冷淡。對於台灣而言,沖繩的美軍基地之所以存在,有部分是為了協防台灣的國家安全保障,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台灣民眾找不到任何動機去支持沖繩的反基地運動的原因吧!

沖繩和台灣明明靠得那麼近,關係為何會如此薄弱呢?反而是沖繩在歷史上和中國福建省的交流比較頻繁,因此比起台灣,沖繩對中國抱持好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從日本的國益來考量的話,當然不樂見沖繩和台灣向中國靠攏,對於「親中化」也具有一定的警戒心。相對地,對沖繩而言,如果想要努力擺脫對「基地經濟」的依存,以及提高對東京的政治發言權,招攬台灣企業的投資和致力觀光活性化也是有力手段。翁長知事若是能夠拉近和台灣的距離,就能夠避免被貼上「親中」的標籤。

反觀台灣,明年的總統大選,始終和中國保持一定距離的民進黨問鼎聲勢高,屆時在外交上勢必尋求和日本有更緊密的外交關係,而如果能夠以沖繩作為窗口,加深雙方的交流基礎,這何嘗不是一步好棋。

一直以來,沖繩和台灣比鄰而居,卻鮮少正視過彼此的存在。若是透過翁長知事訪問台灣一事,能夠加深雙方的交流,或許在未來實現共同承擔戰略利益以及區域連帶情感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