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外國的觀察家以為,德國在福島事故後大步淘汰核電是過於倉促的決定,卻忽略了反核在德國的社會基礎,和綠黨的影響力。靠反核運動起家的德國綠黨,1980年代隨著青年世代的反叛在政壇崛起,精神象徵和台灣去年的學生運動一樣也是太陽花。走過數十年的漫漫長路後,德國綠黨的主張如今不僅是主流民意,對各國的能源政策也多所啟發,太陽花的精神果真是遍地開花。

◆核能?不,謝謝

想要了解這個全世界最成功的綠黨,得先從1970年代的反核運動說起。當時歐洲的知識界開始反省經濟成長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掠奪,北歐和德國到處興起以環保、反核和永續成長為訴求的公民團體。對當時捧讀《寂靜的春天》和《成長的極限》等環保著作、憂心科技文明為人類和生態帶來浩劫的德國年輕人來說,參加反核運動就是覺醒後付諸行動的最好方式。

1975年是歐洲反核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年。數以萬計的地方民眾,喊著「寧可今天主動(aktiv),也不要明天輻射污染(radioaktiv)」的口號,佔領位於德國南部Wyhl的核電廠預定地,時間前後長達9個月,迫使官員不得不取消原訂在萊茵河畔興建核電廠和工業區的計畫。自發的人民團結起來,就能扭轉政府的決策,讓各國反核人士大為振奮,也間接促成奧地利在3年後的公投,對核電投下反對票。

受到Wyhl的鼓舞,德國的反核人士從1970年代末開始,多次攻佔核電廠的工地,不過卻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劍拔弩張的情勢讓許多人憂心,德國隨時可能爆發「生態內戰」。

1979年美國的三哩島事故,是德國反核運動的分水嶺,全國各地都出現大規模的反核示威,參加的民眾動不動就有10萬人。反核人士還集結到政府指定的最終貯置場評估地點,用佔領街頭的方式,關切核廢料處置和輻射污染的問題。

「捍衛自己吧,站出來反抗」,是當年最響亮的反核歌曲。知名的反核標誌「微笑太陽」和標語「核能?不,謝謝」,也是在當時由丹麥的反核人士所設計,現在全世界的反核示威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

◆青年佔領國會

歐洲國家很少有反核運動像德國一樣,在社會上激起這麼多衝突和對抗,日益茁壯的環保和社運人士,試圖將分散各地的動能集合起來,走進體制內實現理想,這是綠黨1980年前後在德國誕生的背景。一位創黨元老在構思黨的精神象徵時,意外在一本反核刊物的封面上,看到「微笑太陽」在一朵太陽花的中心,反核正是綠黨的核心理念,他所設計的太陽花黨徽從此就沿用至今。

綠黨原本就是由反核、反戰、環保、同志和兩性平權等不同訴求的團體所組成,成員當中不少人還是1968年學生運動的主力,自認是新興公民力量的代言人。創黨後全力主攻年輕選民,主張「生態、社會正義、草根民主、非暴力」,正好與那時公民運動的訴求吻合。德國選舉制度以選黨的第二票,作為分配國會總席次的標準,小黨相對容易出頭天。1983年綠黨第一次參選,就拿下5.6%的選票,跨越5%的門檻,順利擠進國會。

新會期開議的第一天,是人們在討論德國戰後歷史時,經常提起的一天。綠黨的新科議員身穿自己織的毛線衣和牛仔褲,大搖大擺走進國會殿堂,其中多位還是年輕的女性,為原本由男性主導的議會投下震撼彈。

當時擔任綠黨發言人的貝克(Marieluise Beck),回憶那天的情況時曾說:「從我們長頭髮和長鬍子的外表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們代表的是挑戰既有體制的世代,可是坐在議場另一頭的,卻是穿深色西裝、中年以上的男性,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硬生生撞在一起」。

綠黨從創黨開始,就建立婦女保障名額的傳統,提名的議員至少一半是女性。當一位綠黨女性議員站在台上,「要求各位在發言時,不要再歧視女性」時,還引起在場的男性議員的一片訕笑。

為了與當年支配政壇的教會、工會、和中小企業等利益團體區隔,凝聚黨內不同公民團體的聲音,綠黨只好自創口號:「我們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向前進」。綠黨從一開始問政就是政策導向,靠理念和理想性格號召選民,因而培養出許多辯才無礙的議員,犀利的問政常常讓政府難以招架,澈底改變了原來死氣沉沉的議會文化。

那時,佔屋運動在歐洲的大城市風靡一時,許多年輕人以搶救頹傾的老房子為藉口,佔用沒有人住的公寓。綠黨另一位知名的領袖凱莉(Petra Kelly),因此借用了佔屋運動,來形容出身社運的綠黨,首度挺進國會的意義,用白話文說就是:「佔領是為了挽救失靈的國會」。

◆執政實現理念

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爾爆發核災,遠在千里外的德國媽媽們,不相信德國沒有受到輻射污染的官方說法,自己拿起器材,在小孩戶外玩的沙和喝的牛奶裡檢查輻射劑量。「反核媽媽」組織的自主行動,在民間引起極大的共鳴,從此綠黨的反核政見也打動更多的人心。

德國綠黨堅持反核,原因除了核災和核廢料存放的輻射風險,以及將核廢料留給後代子孫的倫理問題外,也與當時德國的黑箱政治有關,綠黨反核目的是要打破千絲萬縷的政商關係,阻止核電工業的龐大利益,全落入財團和政客的口袋。

綠黨吸納社會上的進步主張,吸引中產階級和年輕的知識分子投靠,為德國政壇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支持度都在5%和10%之間徘徊。1998年的大選,綠黨與理念相近的左派大黨社會民主黨結盟,拿下過半席次,成功將主政16年的保守黨趕下台。新政府的領導人,幾乎全是受學生運動和反核運動啟蒙的中生代,德國政壇醞釀已久的世代交替終於完成。

綠黨在聯合政府中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問政多年來的核心主張,終於一一得到實踐:降低外國人入籍和工作的門檻、開徵能源稅、強迫核電廠提早除役、推動有機食品標章、促成同性伴侶合法化。

德國也是在綠黨主政(1998-2005)的幾年間,用再生能源和節能雙管齊下的方式,帶動產業升級和創造就業,才成為太陽能、風力、生質能發電和節能科技的領導國家。當年在幕後規劃能源政策的綠黨官員,如今還被梅克爾政府延攬到經濟暨能源部,負責電力市場的規劃,目標是讓德國在2050年前轉型成以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工業國家。

回到綠黨剛成立時的主張,不論是將乾淨的水、空氣和環境視為基本人權,對消費主義和經濟發展至上的反省,或對兩性平等和多元社會的追求,如今已經是德國社會的主流價值。政治學者因此公認,德國能走到今天的開放,大半要歸功於綠黨,綠黨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真正推手。

以綠色施政聞名的杜賓根(Tuebingen)綠黨市長帕爾默(Boris Palmer),上週才在台灣與台北、台中和桃園市長對話,分享德國廢核的願景。不知道德國綠黨的經驗,對朝野在規劃能源政策、城市治理、和努力將運動能量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的公民團體來說,有什麼啟發?

作者:林育立(現居柏林的資深媒體人)

(編按,旅居德國多年的作者林育立在新頭殼網站推出【德國能源轉型系列報導】,此篇為系列的第二篇--「佔領是為了挽救失靈的國會」:德國綠黨和太陽花的故事。)

反核標誌「微笑太陽」和標語「核能?不,謝謝」 (Atomkraft? Nej tak) ,1975年由丹麥的反核人士魯特(Anne Lund)設計,現在世界各地的反核示威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圖:取自維基百科   

綠黨在德國政壇是握有關鍵少數的小黨,近年的支持度都在5%和10%之間徘徊。圖:取自tagesschau.de   

「生態、社會正義、草根民主、非暴力」,是德國綠黨在1980年代前後創黨的四大主張, 也是德國當時公民運動的主要訴求。圖:德國綠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