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想賞月,抬頭卻看不到月亮嗎?都市更新在一般市民的想像中,也許只是拆除老房子,蓋新大樓。而當高樓蓋起的那一刻,一旁的的古蹟看起來就相當矮小,整個物理環境與鄰里關係也跟著改變了。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張維修在newtalk「幸福報報-都市改革派」節目中表示,都市更新案也許不會損及古蹟,但建物的拉高會讓古蹟被2、30層高樓包圍,成為井底之蛙,這對於文化資產來說根本是種侮辱。

師範大學前的都更案,建商將在原本是4、5層樓社區中,蓋起地上38層,地下7層的大量體住宅案,社區居民形容,有如「酷斯拉」般,一腳踩進安寧的老社區。在大量體的影響下,也會產生嚴重的「風切」問題,也就是當上面的風遇到高樓,會順著大樓牆壁往下垂直到巷口,將造成附近的物理環境改變。

除了高樓對景觀的衝擊,豪宅發展趨勢下,周邊房租水平的提升會讓學生租不起,跑到更遠的地方租房,同時和平東路上因師大美術系而群聚的美術社、裝裱等老行業,也會因為租不到地點恐被打散。社區擔心未來如不斷發生類似的開發案,將無法維持社區的安寧生活,而這些都沒在都市更新審議中被仔細的考慮。

張維修指出,會蓋出這樣的龐然大物,是因為此更新案建商拿了「超過百分之50」以上的容積獎勵,讓它可以比旁邊大樓足足多了20層樓的高度,特別是建商因增設停車位而得到停獎,可是500公尺內已有一古亭捷運站,700公尺內更有台電大樓站,在這麼方便的交通點之下,還需要增設停車位,鼓勵大家開小汽車而給予建商容積獎勵嗎?同時此建案預計提供106戶住宅,這些新增人口的出入交通量也會讓只有六米的巷道更加擁擠不堪。

不僅如此,就連公有地也成為這波都更熱潮下建商、業者眼中的肥羊。張維修以2004年文化局劃為古蹟的殷海光故居旁都市更新案為例,覬覦台大在市區擁有大片日式宿舍等房產,在該案中建商竟以只持6坪土地,裹協台大一起加入都市更新。但從歷史保存角度來看,整個附近巷弄,都是當重要的文化地景。

張維修表示,文化資產並非只在圍牆之內,如果只保存房子而沒將巷弄的味道留下來,那保存古蹟的意義變的狹隘;都市更新案也許不會損及古蹟,但建物的拉高會讓古蹟被2、30層高樓包圍,成為井底之蛙,這對於文化資產來說根本是種侮辱。

張維修認為,都市更新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不夠透明開放,只照顧所有權人權利,忽略了公共利益;都市更新執行過程中應更注重市民參與,而非只是依過去30年不變的公告制度,張貼里長辦公室及台北市政府佈告欄,即算公告完成。

張維修說,台灣從1994年即開始發展社區營造,不管是官方或民間的社區組織、社區規劃師,能否在更新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更新啟動前,提早主動參與了解並將資訊作為跟社區媒介的窗口,這都是制度內可以做的。他同時呼籲,千萬要記取60年代美國大規模都市更新的慘痛教訓,勿造成「清洗排除」的效果,別失去城市原有的活力,讓都市更新更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