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11月29日投票日還剩45天。在各家民調裡,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還是持續以10-12、13%支持度的差距落後柯文哲,落後的幅度似乎沒有縮小跡象。原本被認為鐵板一塊,藍營票倉的台北市是否可能變天,外界都相當關心。柯文哲演講時常講,他無黨無派打到現在,還能以這個差距領先對手,不管投票結果如何,在台灣選舉史上都是個奇蹟。

但這個奇蹟怎麼來的,並非無跡可循。首先,318學運在台灣世代政治上投下了一個難以論斷的震撼彈。各家民調裡,40歲以下年輕人壓倒性的支持柯P。以昨天台灣指標民調為例,柯、連支持度在20-29歲是47.7%對13.4%;在30-39歲是47.1%對16.6%,換句話說,在太陽花世代或解嚴後世代,柯P都是以3倍多的支持度大勝連勝文。在大學學歷以上部分,柯文哲也以41.5%大勝連勝文的18.4%支持度。幾乎全面逆轉當年趙少康嘲諷綠營支持者的「一高二低(高年齡、低學歷、低收入)」印記。

一位熟悉民調的人士指出,一般而言,民調支持度的表態率,在農業地區上限大概就是70%左右,都會區最高就是80%。而不同的民調設計與技巧,例如透過一再的追問、旁敲側擊也可以提高表態率。他觀察柯、連的支持度差距,有時是10%有時則大過12%,大都只是跟表態率高低有關。如果再過2個星期,也就是進入11月初,兩人差距還在10%以上,這場選戰的大勢大概就已經底定了,即便再發生類似於當年的中槍事件,也很難逆轉局勢。

柯文哲強調,他要以在野大聯盟打贏選戰;當選後,台北市長任內也不會加入民進黨。外界也注意到,他花了相當久的時間,把姚立明給磨來當競選總幹事。但除了這人事安排刻意跟民進黨保持距離外,其實有一點相當重要,就是柯的選戰風格與選戰語言相當「不民進黨化」。一位民進黨的立委私下開玩笑說,柯文哲的講話「很不姚文智」。

這個「很不民進黨」方式包括,柯辦很少舉辦攻擊性的記者會。他的談話裡了不起只有酸度,很少直接攻擊對手。回應對手的攻擊,也很「不民進黨式」,常常只是虧對方說,連勝文的助選大將只有兩名「白賊」與「烏賊」等等。

對於這種模式,其實柯辦內也做過焦點訪談,請來泛藍、上班女性、家庭主婦、櫃姊、年輕人深度訪問發現,民眾似乎很容易接受柯文哲這種發言,也認為市長要有「市長的扮」,而不是像民意代表一樣。同樣地,他們也發現,馬英九的中央執政不力,對於連勝文的殺傷力遠不如蔡正元擔任總幹事。不管是「挺馬藍」或「反馬藍」,對於蔡正元的反感都很高。

近身採訪兩位候選人後,也會發現,連勝文「堵麥」受訪時,了不起問個二、三個問題後,幕僚一旁就一直說「謝謝」、「謝謝」,要結束訪問。甚至有時候,明明是候選人應該親自回答的問題,連勝文也會說,「這個問題等以下會由我們發言人回答」。候選人訪問的錄音檔長度常常只是1、2分鐘左右。

但柯文哲碰到媒體「堵麥」的口頭禪是「每日小考,來開始」,每次一問短則5、6分鐘,長則11、12分鐘,而且一天有時還4、5次。有一次柯跑完行程後,看到平面媒體靠過來聊天,馬上回答,幕僚急得想打斷,候選人自己還說,「來,外卡時間」,一場城市小旅行下來,最多「外卡」到3、4次。

柯辦幕僚私下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候選人有時候控制不了,到時候講過頭或講錯話。但柯文哲面對「堵麥」,好像醫生聽診習慣,病人有問什麼,都會回答、回答到病人沒有問題為止。

其實,一定程度這也跟藍綠兩陣營初選整合有關。連勝文、丁守中的初選僅僅2個多月。但柯文哲從去年9月參選以來,跟顧立雄、呂秀蓮、許添財、姚文智角逐綠營整合到6月底出線,整整9個多月裡,迅速成長。也瞭解媒體在可能議題的操弄及需求。

一位柯辦幕僚就說,這次輔選真的是見識到網路媒體時代的來臨。過去一個議題通常要一天左右才會變動,現則是網路影響了網路媒體、或又從媒體燒回到ptt,二、三個小時新聞議題就轉了一輪。像連勝文的CF一出來,馬上有人製作「一直玩、一直玩」反諷,點閱率超過70多萬,這些都不是柯辦所能操作的。

柯文哲本人也有些特質是過去候選人所沒有的。例如,他相當堅持要一場、一場發表「柯P新政」,到現在辦了20多場。每場他親自上陣說明政策理念,也找專家一起座談。從整個過程裡看得出柯P的確投入相當心力,而不是靠學者代筆的。政策記者會舉行次數之多與候選人投入之深,都改變了過去的競選模式。

選舉時最怕的是攻防時如果碰到的是候選人才有辦法回答的問題,但候選人自己又支支吾吾有所保留時,就會給對手可趁之機。但面對MG149這個攻擊,柯文哲創造了一個新模式,就是不只公布台大外科加護病房互助金帳目,連夫妻倆20多年來的扣繳憑單也一起公布。對一般市民而言,他們可能聽不懂MG149是什麼碗糕,但扣繳憑單是什麼,領過薪水、報過稅的人一定都知道。

上週五,柯陣營最新的民調是柯文哲以46%對33%大贏連勝文13%。兩個支持度加起來已經是79%,逼近了表態率的80%上限。換句話說,兩人的勝負關鍵不會是不表態的人最後反過來投給連勝文等等,而是柯文哲陣營能否在最後一個月讓20-40歲的年輕人願意出來投票。也就是,這個選舉的勝負在於是否能像330一樣50萬人上凱道,還是最後是「萬人按讚,一人到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