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我與weReport網站編輯林靖堂共同發表於報紙的評論。
華視新聞「春姬風波」在公廣集團快速處理之後,似乎暫告落幕,然其所反映的台灣媒體結構問題,則有必要藉此事件進行更深層的省思。台灣媒體的亂象,不只讓閱聽大眾抱怨連連,近年更引發多起抗議運動,但媒體亂象非一朝一夕所致,要改善媒體生態,除了抱怨、抗議,其實還有更多的事要做。
全球近十年來因應網路崛起而興盛的公民新聞,自是反制媒體生態的一種可能。當公眾頻頻抱怨,甚至不再信賴由財團企業型媒體所提供的新聞內容時,他們發現自己亦能透過新科技,自力產製新聞內容,自我進行議題設定。「主流媒體不報導的,我們自己報導」,更多的個人媒體、獨立媒體、草根媒體因此孕育而生。
在這股風潮的帶動下,如今,台灣的獨立與小眾媒體日漸增多,有以農業與綠色蔬食為主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有長期觀察並支持社會運動的「苦勞網」,有關心文化與藝術議題的「破週報」,有關心台灣移民移工的「四方報」,以及關懷弱勢與小眾的「生命力新聞網」等等。不僅如此,台灣更有無數部落格與多個公民新聞平台。這些現象顯示,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與全球許多國家相同,已從單純抗議媒體亂象,走向公民新聞的產製;已從對商業體制的不滿,走向非營利媒體的建構。
此種非營利媒體的建構運動中,近年來更已浮現「公眾委製」的媒改新概念,希望經由大眾審議、群眾集資的方式來進行新聞的產製。以美國的「Spot.Us」網站為例,它鼓勵一般公眾成為公共事務的報導者,並小額贊助自己覺得有興趣或有意義的報導提案,成立三年來已完成200個以上的調查報導。而台灣亦在今年12月初,以類似概念成立了「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期望透過大眾一點一滴的捐助,讓不願受到政經勢力左右的獨立新聞工作者,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舞台。
「Spot.Us」與「weReport」這類新聞平台的成立,不只是公民參與的新實驗,更代表著非營利媒體的存在與運作,並非企業家或富有者的專利。贊助不分多少,不論大小,唯有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關注好新聞、支持好新聞,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才有可能建立。我們或許都抱怨媒體亂象,但我們可能更要體認,好的新聞不會從天而降,好的新聞並非白吃的午餐。
我們期望台灣的商業媒體能導入良性的競爭體制,我們也認為由人民提供經費支持的公共媒體應該予以壯大。但現實的經驗同時顯示,我們還必須培養足量而多元的非營利媒體,讓他們成為商業與公共媒體的防腐劑,並反映多元社會的多元觀點與利益。「春姬風波」並非孤立的新聞事件,它提醒我們「春姬」不只存在於商業媒體,而且可能出現在公共媒體,我們必須在台灣的媒體結構上另闢天地才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