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揭發機密為職志的網路組織「維基揭密(Wikileaks,亦譯維基解密)」,最近遭遇到空前危機,它自己也面臨被要求解密的挑戰。
「維基揭密」的名稱,顯然是仿傚自「維基百科」,但它提供的不是各類知識,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機密文件。它利用一套複雜的上稿及審稿機制保護洩密者的身份,鼓勵能接觸到機密文件的人,將它PO上網。
今年四月間,Wikileaks公布一卷震撼全球的秘密影帶,讓它一舉成名。它揭露2007年一架美國阿帕契戰鬥直昇機如何利用精密攝影裝備,在伊拉克巴格達上空射殺人員標的,過程中還誤殺了兩名路透社新聞工作人員。路透社透過各種管道要求看這卷影帶未果,結果卻被「維基揭密」給公開了。
接著今年七月,「維基揭密」透過與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周刊」及英國「衛報」的合作,將它手中七萬餘件的阿富汗軍事檔案公諸於世,改變了世人對北約軍事介入阿富汗的看法,堪稱媒體史上最「大」的獨家,也革命性地重新界定新聞專業的內涵。
「維基揭密」的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一夕之間成為「真相英雄」。但名之所至,謗亦相隨。
曾經是網路駭客的澳大利亞人亞桑傑相信,一個透明的世界才是好的世界。他公布政府、企業還有政客不為人知的秘密,就是要讓普通人有能力看透這個世界。
可是亞桑傑本人,以及「維基揭密」本身,就是個大秘密。
亞桑傑現在幾乎是「維基揭密」對外唯一的窗口,九月間另外一名公開的德籍發言人史密特(Daniel Schmitt,化名),因為不滿亞桑傑的獨斷,已經宣佈退出組織。
網路電子信箱是亞桑傑對外聯繫的管道,可是他常常會突然一、兩個星期失去音訊。出席記者會、接受訪問或到大學新聞科系演講時,亞桑傑頭上一撮白毛十分顯眼,因為平時不見天日,他的臉孔顯得蒼白,說話時,他的聲音柔軟又慢條斯理,反而激起聽眾對聲音背後隱藏的巨大秘密的無限想像。
有關亞桑傑的私人資料,外界知道的很少。他過著類似「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這種生活型態或許是從小養成。他的藝術家父母很早離異,母親和繼父的婚姻也是一團糟,他和母親逃家,一度必須匿名過日,據說他讀過40多所學校。
打從網路剛興起的80年代,亞桑傑就迷戀在網路上。他曾侵入一些公司、政府機構以及美軍單位的內部網路,也曾經被判罰款及緩刑,因此在墨爾本的駭客圈闖出小名號。一個當年檢察官說,亞桑傑隨意進出別人的電腦,就好像他是「全能的上帝」。
有關「維基揭密」的基本想法,亞桑傑自稱在90年代就已經成形。他認為,一個開放社會的基本規則應該是,所有的人彼此間可以交換所有的訊息。經驗顯示,社會不公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佔據權位的人濫用秘密資訊的緣故。1999年,他就先登錄保留了leaks.org的網路帳號,至於Wikileaks則是在2006年底成立。
「維基揭密」與其說是一個傳統意義下的組織,不如說是一個奇妙的點子或計劃。它沒有總部、沒有地址,只有一個放在墨爾本大學的匿名信箱、幾個電子郵件地址、一個twitter帳號。整個作業的心臟就是幾部伺服器,分散在一些對資訊提供者法律保障比較周全的國家,例如瑞典、冰島和比利時。「維基揭密」據稱只有五名固定工作人員,其餘都是志工,他們全部都是隱形人,對外一直只有兩個發言人,亞桑傑及史密特。維持Wikileaks運作,整年的基本費用大約20萬歐元,全數都靠捐款。亞桑傑和史密特都自稱從未領過薪水。
Wikileaks幾年之間公布過150多萬份大大小小的機密文件,其中包括私營保險公司保障不足的資料、非洲的貪污、漏稅名單、激進組織名單等等。此外,泰皇子的奢華浪費資料、美國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裴琳的電子郵件內容也都上了網。這些的機密的揭露讓「維基揭密」曾經獲得國際特赦組織的媒體獎,可是並不足以讓它引發太大的風潮,一直到今年七月公布的阿富汗軍事檔案為止。這個案件導致一名美軍情報分析員涉嫌洩密被捕,他可能面臨長達52年的刑期。
隨著這事件也激化了外界對「維基揭密」的討論︰究竟它是照亮政治黑暗的一盞明燈?還是意欲在摧毀民主國家秩序的可怕威脅?美國國防部隊蓋茲(Robert Getz)就質疑,為甚麼一個過去的駭客,率領一個無名小組,不定期就點燃一個資訊炸彈,讓國家聯盟的軍事機密曝光,多少資源必須因此廢棄,多少軍人性命可能遭受危害,可是卻沒有人必須為如此重大的決定負起責任。一個世界超強的國防部長表達出這樣的無力感,感覺十分詭異。
亞桑傑自己認為,有權力的政府、政客、企業才須要透明,而像「維基揭密」這樣的「小行動組織」,則沒有必要說明,究竟是那些人在財務上支持他們,他們如何評估秘密文件,是誰在決定公開甚麼,何時公開。可是,現在「維基揭密」已變成一個國際性有巨大影響力的組織,為什麼它可以享有不透明的特權?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維基揭密」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也愈來愈大。愈來愈多的人表示願意加入「維基揭密」擔任志工,去年12月以來,至少800名程式設計師表達了這個意願。可是800名工程師如何組織?如何聯繫?「維基揭密」成了自己成功的祭品。
兩個大案件的曝光也觸發了內部的緊張,因為原本「維基揭密」工作的兩項重要原則,也就是對待文件的「無歧視原則」和「中立原則」,都遭受到破壞。
本來Wikileaks要求對不同地區、不同機構、不同大小的機密文件都要同等對待,可是現在幾乎全部人員的時間和精力都被捲進大案子裡。暴得大名之後,蜂擁而至的文件更多,有限的人手更是無法處理。
其次,原本「維基揭密」的態度是要對任何機密文件保持中立,讓文件以原貌出現,讓讀者自己判斷,自己形成看法。可是,四月份的阿富汗影帶就被加上「不經意的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標題。七月份阿富汗軍事檔案的公布及隨後的倫敦記者會,「維基揭密」的中立立場更是消失無蹤。
「維基揭密」內部強烈質疑,這麼重要的決策究竟是怎麼完成的。就在此時,亞桑傑在瑞典被指控涉及強暴案,史密特建議亞桑傑暫時避風頭,減少出現在公開場合。亞桑傑則認為自己的涉案是CIA的陰謀,而史密特的種種建議都是為了要奪權,並因此立即停止史密特的職權。史密特於是公開宣布退出「維基揭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還指責亞桑傑是集「起訴人、法官和劊子手」於一身的獨裁者。
「凡事,不如其表(Nichts ist so, wie es scheint)」,這是亞桑傑喜歡掛在嘴上的一句話;現在,這魔咒也應驗在他本人及「維基揭密」的身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