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雲林縣政府與新頭殼網站共同舉辦的「永不消失的糧倉」論壇第六場「要耕作還是要蓋屋-農地政策何去何從」,26日在新頭殼登場,邀請到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玉雯、雲林縣地政處副處長蘇瑞元一同討論。

陳世雄過去曾為文批評「台灣的農地政策是全世界最放任、最不負責的農業政策」,對此,莊玉雯表示農地是台灣珍貴的資產,農委會也非常關心農地使用。如何更有效率、更合理化的管理是目前農委會重要的課題。

陳世雄指出目前台灣農業有很大的困境跟危機,這些都來自於錯誤的農地、休耕、農業用水政策;尤其是農地政策,他以親身前往德國的經驗為例,德國相關學者曾與他提到,德國南部每個農家最少都有20到30公頃的農地,北部則至少也有120到130公頃的農地,他們到目前為止維持「長子繼承」的制度以防止農地分割,日本也是相同的情況,以避免發生經營上沒有效率的情形。

陳世雄認為台灣在1999年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就像是潘朵拉打開災難的盒子一樣,現在坐火車沿路經過的景象都是房屋,而這些地方原本都有完善的灌溉排水設施,現在房屋內的生活廢水等都排放到農田裡,這些錯誤的農地政策是導致未來台灣農業消失最根本的原因。

陳世雄表示土地應該是給下一代子孫利用的,目前的農民只是保管者,應該善盡保護的責任,不該將農地破壞,這樣才可以讓後代的子孫有乾淨的空氣跟水。他認為目前台灣的糧倉現在消失中,而且消失的速度很快,他認為現在的情況可以用「財團無恥、民眾無知、政府無能」來形容。

談到目前的農村建築與發展,蘇瑞元表示,目前農村跟農舍的發展非常畸形,現在的村莊內沒有農舍,而是建蓋在邊緣地區的農地上,在農村住宅建築部分,明顯很少受到政府的重視。

莊玉雯認為,現在台灣對於農地的管理跟其他國家比起來算是自由度很高的,而且非常尊重農民對農地的使用習慣,早期也規定農地是必須由一人繼承,後來因為實務執行上礙於「平分給男性子嗣」的傳統,才將此法規刪除。

莊玉雯提到,現在農地的思考模式是從所有權轉換到使用權的概念,其實台灣農民所擁有的農地面積平均都在1公頃左右,細分之後有75%都在1公頃以下,有一半在0.5公頃以下,與其關注在所有權的問題,不如應該關注在利用的問題,因此才會在農發條例內大力的鼓勵委託經營,甚至鼓勵租賃,這樣子如果沒有辦法從事耕作,就可以保有財產權,但是將利用權釋放出來,這些都是一系列的思考。

莊玉雯接著表示,近幾年農委會在農地政策上有思考上的改變,過去都是用房地產的概念去管理,後來發現相關法條訂定這麼繁複,其實管理跟處罰的方法都已具備,因此才轉為思考農業的發展是否應該給予彈性,不再是用土地的耕作方式思考利用方式,改用價值鏈的概念去改變。

莊玉雯提到,她期待這樣的利用從規模擴大的改變獲得改善,例如有機農業專區或其他專區等,這樣子的使用可以讓類似產業有集中度、規模度,成本就會降低,利潤就會變高,相對來說使用的農民所獲得的利潤就會比較有穩定性,長期下來也就不會將農地變更;接著在經濟發展上民眾總認為農地是最方便取得的土地來源,但實際上人們應該去思考要讓農地變更時在合理性、必要性、無可替代性是不是有經過好的評估,而且絕對不能夠影響周邊的農業生產環境,因此都會要求變更後要跟附近土地有隔離設施。

談到保護農地的目的,陳世雄認為二次戰後台灣在農地上的法規如「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都讓農民有基本的生活條件,台灣的經濟發展上農民的付出是相當值得人民向他們致敬的,但是反過來看台灣現在對農民沒有適當的保護跟照顧,所以造成農民的收入持續往下探,沒有提升,另外農委會在中央部會也不受到重視,這是非常不對的。台灣的財團不斷的在炒作地皮,不等於把過去的德政都一筆勾銷嗎?

陳世雄認為,農發條例的修改雖然讓農民可以賣到比較好的價格,但是終究會墮入讓財團炒作的惡性循環之中,未來農民要再買回土地又沒有辦法,這樣子對台灣的農業跟農民都不公平。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認為自己與農業已經脫離了關係,但實際上只要談到食品就與農業息息相關,應該讓糧安跟國安的重要性一致,這是當局者應該要好好省思的問題。

提到糧食自給率,莊玉雯提到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是32.7%,首先台灣的稻米、雞蛋、魚自給率都是百分之百,蔬菜跟水果還有肉品也有80%以上,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會這麼低的原因就是因為黃豆、小麥、玉米的生產不夠經濟所形成。也因為這樣,在休耕地活化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可將農地種植進口替代的作物,希望可以提升糧食自給率,估計四年可以提升1%;另外希望人民可以改善飲食生活習慣,因為飲食習慣對糧食結構有很大的影響。

莊玉雯表示,根據研究顯示,如果國外的糧食發生安全危機,以人體一日所需的兩千大卡熱量為例,可以維持國人基本需求的農地面積應該在74到81萬公頃,而依據農業年報實際耕作的面積大概有80萬公頃,還有土地使用編定上的耕地面積大概有76萬公頃,如果大家好好維護農地的話,這樣的面積應該算是足夠應付。

蘇瑞元表示,根據統計,目前農地流失變更做為非農地使用,大多是都市計畫的擴大、變更以及工業區的開發是最大的比例,尤其是都會型的農地比例相對高很多,雖然雲林縣鼓勵青年回來從事農業耕作,但是大多數人的首要考量就是居住及生活條件等,如果能夠朝著農村整體規劃去執行,那麼許多社區就可以維持有秩序的發展。

莊玉雯表示,目前遇到實際的狀況是老農民捨不得賣土地,連出租都捨不得,但是沒有正確使用的農地該如何處理,問題在於讓農民能夠安心。現在農地租金與休耕補助及保價收購息息相關,今年執行的休耕地活化就是為了讓停耕的農地再度使用,今年第一年推廣,兩期作加起來的20萬公頃中救活化了8萬8千公頃,也希望未來可以活化的更多。

莊玉雯提到,要利用農地可以提高利潤的方式,他認為可以朝向大而美的模式,將具有規模效益的產業專區,透過價值鏈的連結,從研發、市場、生產、商品化等,讓大家更能夠有利可圖。莊玉雯表示她期待不只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希望是農村勞力、人力結構的調整;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小而美,結合農村與在地特色的發展,與文創結合,一步一步的將結構性調整過來。

莊玉雯表示,從國土規劃的立場來看,目前把全國農地總量跟各縣市農地量放在全國區域計劃裡面,也希望做農地的空間規劃與縣市合作,把優良的地留下來。

最後陳世雄呼籲,人們從不感激大地之母給人類的恩賜,肆意破壞,故全民要重視農業、關心這塊土地,很多問題才可以迎刃而解。

【本欄係與雲林縣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