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雲林縣政府與新頭殼網站共同舉辦的「永不消失的糧倉」論壇第五場「進口農產品壓境下,台灣農業如何突圍」,26日在新頭殼登場,邀請到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林國慶、虎尾科大生物科技系教授羅朝村、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一同討論。

對於進口農產品帶來的衝擊以及影響,陳世雄表示,台灣目前已經無法抗拒進口農產品,不然可能會餓死,而這個問題其實是幾十年來的錯誤政策所造成的,從農地政策到休耕政策,現在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在三年前降到了30%以下,陳世雄舉日本為例,在日本糧食自給率降低到40%以下的時候透過媒體刊登廣告,鼓勵日本人吃自己農民生產的糧食,但是卻看不到台灣的政府有太多的做為,因此現在的重點不是抗拒進口農產品的問題,是如何把錯誤的政策導正。

陳世雄提到,台灣有最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台灣農產品外銷日本在過去是全球排名第二,但是近年來卻將技術、品種外移到中國,目前在日本,中國是第二,台灣反而排到十三名以後,依台灣的條件根本不需要休耕,甚至應該鼓勵復耕、施行有機農業,才有辦法減少進口農產品的衝擊跟影響。

林國慶表示,國際貿易自由化從1986年開始到2002年加入WTO,在這十幾年過程,台灣農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可以透過幾個數字的指標來觀察,首先就是糧食自給率,現在維持在32、33%,而這反映了一個國家農業實力以及競爭力的表現,不管是政策原因或其他因素,其實都在持續下降。

另外,林國慶表示,農家所得雖然這兩年是有顯著的上升,但是之前則是持續下降的,農業的表現仍然明顯受到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影響;接著就是休耕面積,領取休耕給付的期作面積在高檔的時候達到22萬公頃,還有更多被歸類在「廢耕/棄耕」的期作面積,這兩者加起來有超過一半的土地沒有在耕作,而這反映出的是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的擠壓,需要檢討的政策很多,這個情形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加上目前正在談判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林國慶認為TPP帶來的農業衝擊將會更大。

羅朝村認為,民眾為什麼會害怕進口的問題,應該是價格跟品質的問題,台灣好的產品都外銷到國外去,但國內的市場沒有開拓,政府的角色應該要在國內宣傳好的農產品,將市場打開,讓大家的獲利增加;另外,進口的品質如果比國內的產品好,當然無法讓民眾購買台灣自產的商品,在消費者的教育上應該讓民眾了解高品質的優秀產品,無形中可以將市場平衡,也可降低衝擊。

蕭柊瓊則先回應陳世雄和林國慶的說法,台灣從1970年開始與中國的農業產品是呈現逆差,但是到今年開始呈現順差,表示賣過去中國的產品比買進來的還要多;面對自由化,台灣的農業沒有選擇,但是不需要悲觀,當初加入WTO時也擔心台灣農業會受到衝擊,但事實上台灣在這十年中的農業產值是增加的,而且品質也提升很多。

對於陳世雄提到的錯誤的休耕政策,蕭柊瓊認為這是當時加入WTO時不得不施行的措施,但是到今年已經開始推動活化休耕田的政策,休耕田的面積從兩年前的20萬公頃到今年剩下11萬公頃,目前也正在持續宣導,希望這些農地可以出產進口替代的作物。

提到農業發展的目標,陳世雄認為,希望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可以到50%,而台灣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的政策訂定應該從農業教育開始做起,現在缺的是年輕的農業人才,而改善食品安全的直接做法就是投入、推廣有機農業,但這些仍仰賴年輕人才的加入。

林國慶則是以過去他演講的內容為例,他認為全球化的挑戰必須「面對競爭,勇往直前」,台灣沒有退路,因此要「強健體質」,不過台灣仍然做的太少、太慢, 而這要做治本的改革;相對於歐盟、日本、韓國其實都做了許多治本的改革,提升競爭力;而應該要做到「全民農業」,並且充分溝通、凝聚共識,讓全民了解自由化對農業的衝擊,應該要讓全民了解「農業不是農業部門的農業,是全民農業」。

林國慶接著補充,糧食安全應該要做到每一天的每一餐都不能出現問題,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而農業分為「土地利用型」、「資本密集型」,不管是哪一種的農業都應該進行治本改革,例如台灣目前仍然沒有廢除保價收購,以及沒有完善的鄉村發展政策,甚至沒有所謂的「鄉村發展局」、「鄉村發展署」;另外台灣對於農民退休政策、農業保險、直接給付制度都沒有完善的訂定,怎麼會吸引年輕的民眾投入農業。

至於應該如何提升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力,羅朝村認為,台灣目前看來應該往安全跟高品質的方向,在政策上比較可以著力進行,政府應該要提供好的環境,才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另外鄉村發展部份,雖然水土保持局都有在進行,但看來明顯淪為零星發展,應該要有整體的配套。

蕭柊瓊提到,其實政府部門在相關政策研擬的時候,會找農民代表、過去的長官請益,面對農業問題,的確需要治本的改革政策,但是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談判時,蕭柊瓊認為唯一能爭取的是調適期的爭取。

蕭柊瓊接著提到,在鄉村發展上雖然沒有主管機關,不過從三年前開始就由水土保持局負責農村再生的發展;農地上則希望能夠永續利用,不能過度施肥、使用、灑農藥等,在教育政策部分,今年9月開始針對全國280所的中小學補助每週一餐吃有機蔬菜,目的在於告訴學生們,這些作物們是對人們比較好的;另外希望可以透過大而優的競爭型產業,把具有外銷潛力的產品擴大、精緻化,也要發展小而美的地區性產業,結合文創、美學、觀光休閒,讓在地產品能夠吸引其他消費者,提升台灣的農業競爭力。

對於如何打造台灣有機農業和安全農業的品牌,陳世雄表示,台灣的相關法規訂定很好,一般農民只要經過驗證、合乎法規要求,百分之99.9都可以相信,此外最近也協助雲林縣政府推廣「有機校園」,把有機農業的教育從小做起,產官學合作,未來還是十分樂觀的。

林國慶認為,推動有機農業除了是為「健康」以外,還有「環境友善」的因素,最重要的當然是希望能夠將有機農業成為可以「維生」的產業;至於為什麼要讓消費者支持,除了推廣健康之外還不夠,林國慶認為應該讓民眾知道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對環境生態所負的責任,消費的時候並不是單純的產品消費,對糧食安全、生態維護其實消費者也同時付出了心力。

最後林國慶提到,有機農業不管政府如何積極推動,仍然只會佔全部農產品的一小部份,食的安全不能只關注到有機農業,其實最重要民眾絕大部份在食用的非有機食品也要嚴格把關,讓民眾除了相信有機產品,也能夠對非有機食品有高度信任,才是真正可以打造有機農業和安全農業品牌的重點。

【本欄係與雲林縣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