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雲林縣政府與先驅媒體社會企業共同舉辦的「永不消失的糧倉」系列論壇第三場「搶救消失的國境」,15日在新頭殼登場,由先驅媒體董事長蘇正平先生主持,邀請到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技術組張廣智組長、雲林縣政府水利處林榮川處長、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周嫦娥博士以及成大水工所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丁崇峯執秘一同與會,為雲林縣農業發展所牽涉的土地問題共同集思廣益。

一開始便談地層下陷的歷史,張廣智表示,台灣最早地層下陷出現在台北,現在持續地層下陷的地區是彰化雲林,而其實地層下陷主要反映出來的是人民在土地上使用活動的結果。台灣的年平均降雨量是2500毫米左右,但是在西南部、沿海地區年平均不到1500毫米,只有年平均的60%,明顯偏低,幸好有濁水溪沖積扇從中央山脈挾帶豐沛水量。糧食生產、活動需要用水,相對於其他產業大。因為雲林欠缺好的地質條件,去興建調配水資源的機制,因此長期以來抽用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現象。隨環境變遷,沿海地層下陷已經獲得舒緩,現在有往內陸演進的趨勢。每年抽取超過水位下降三公分做為下限速率,將所有地區畫分出來,定義為持續下陷地區。

而林榮川指出,地層下陷是一個不可逆的現象,除超抽地下水以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土地荷重的問題,房子越蓋越多也是原因之一。透過水利署觀測站的調查,目前在現在是78線跟高鐵沿線交會處最嚴重,交通部也已經在處理。此外,淺層地下水的超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反之,深層水井超抽的情形才是嚴重的主因。此外,民國97年水利會推動將當地「周圍三公里」的地區規劃為風景示範區,並透過跨部門合作研擬相關方案,後來才促成「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方案暨行動計畫」。

周嫦娥則表示,環境經濟學家關心的方向是,當產業在創造GDP的發展同時,是否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而負面影響也必須納入創造經濟的因素,予以扣除,剩下的稱為「綠色GDP」,意即創造GDP同時,究竟付出多少代價。這幾年來民眾對地層下陷的看法已經產生轉變,十幾年前經濟部曾提出是否讓養殖漁業做產業轉型,但是以雲彰沿海的產業發展條件,根本根本不適合其他產業發展。反之,這幾年來的方式則是把抽地下水的淡水養殖,轉型成以海水跟半鹹水的養殖,這樣一來地下水的抽取就會減少,地層下陷的情形也會和緩。這樣子用既有的技術跟人力去移轉產業形勢,也證明有實質上的效果。

丁崇峯提到,民國87年時考慮到地層下陷地區含蓋了彰、雲、嘉、南、高、屏等地區,因區位跟專業特性結合考量,將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設立在成大,協助地方政策跟執行,目前有持續配合各部門做溝通聯繫的工作,並不只是工程上的協助,也包含協調、策略研擬跟分析,以基本學理分析,轉換成政策的執行。

至於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方案目前的進度部分,張廣智指出,這是行政院主動界定定重要計畫。此計畫有幾個特點,首先就是讓數字說話,讓大家知道地層下陷真正的元兇是誰:深水井的影響遠大於淺水井。因為深水井的使用有自來水公司、農田水利會、工業用水等,要使用時都要申請水權。其次就是高鐵經過的地區,因為交通設施的建設造成局部的異常沉陷,因此也是方案的主要解決目標。最後就是民生用水,由於大部分都是抽地下水,因此透過湖山水庫的推動,解決了民生跟工業用水的水源問題。最後一個就是封井與遷井,透過水井的管理 讓地層下陷的現象趨緩。目前雲林地層下陷的地區從 400平方公里,已經減緩為不到200平方公里。

林榮川接著表示,目前透過水井的列案管理及戶查來控管水井數量,但目前的難題是列案時間到今年底,只有99年8月以前的井才得以留存,目前一律不准鑿新井,目前從今年到9月底有 98000多口水井作列案管理,從明年開始檢舉未列案的水井,為防止民眾搶挖水井,因此會發給已列案的水井「臨時身分證」,用以管控水井數量,此外埤塘的數量也可以增加地表水的蓄水。

周嫦娥也指出,由於水的計價方式非常低,抽取地下水只要付電費就好,而水價低也使得水資源相關政策無法推動,由於投入將水再回收的成本遠大於水價,導致沒有誘因讓相關產業投入。目前政府仍然補貼民生、農業、工業用水,油電雙漲,但是水價卻沒有調漲處理,水價低就等同於全民補貼用水,會有公平正義的問題。而水井可見部分都是農業跟漁業,過去工業用水井設置在廠內,因此難以清查,不過林榮川表示,目前已修法,所以可進入廠區清查,藉由發現工業產值跟用水量比例異常的現象進行清查。

丁崇峯提到,台北是最早出現地層下陷的地區,但翡翠水庫的建立,讓地層下陷現象逐漸趨緩,而地面水充分供應之後,產生地下水位的回升,反而怕水位回升太高,造成土地液化。目前海水淡化的單價,每度水可以控制在30元以內,由於環保意識高漲,開發地面水庫相對困難,而海水淡化在內陸也無法推行,因此增加替代水源以減少地下水超抽的問題是需要解決的。

談到地層下陷地區的脫困策略,張廣智表示地層下陷的結果,就是土壤鹽化,鹽化後土地不能再使用,造成溼地。因此目前要做的首先是防止地勢低漥的地區持續地層下陷,並防止這些地區發生淹水的情形。其次是開源節流,雲彰地區地層下陷具體解決方案中有相關分工及運作,每年每季也設有管控機制處理。接著是濕地法的推動,推動後可以有經費將當地生態環境做保育,讓不能使用的土地變成有存在價值的空間。最後是落實在地產業,透過技術創新、水的高效率使用,除了自給自足外,也可以減少水資源的使用,目前行政院推動得方案主要目的就是讓農業節水、作物替代,把農業生產型態提升,同樣的作物會擴大產值,而用水會減少。至於解決民生用水的方法就是水庫興建,減少抽取地下水。

最後林榮川針對雲林農業博覽會的概念提出看法,他表示參訪了其他國家的博覽會時發現,當地的博覽會結束後,主辦單位會將場地也繼續留存,讓當地的民眾可以永續使用,因此產生永續概念。期望雲林農業博覽會在結束後,可以將農博的概念持續下去,跟周圍環境結合,讓外地的雲林人可以回來繼續經營這塊環境。

【本欄係與雲林縣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