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雲林縣政府與新頭殼網站合作舉辦的「永不消失的糧倉」系列論壇,第二場「煙囪下的台灣農業」由先驅媒體董事長蘇正平主持,邀請雲林縣副縣長施克和、前雲林縣政府財政局長陳錦稷及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一同與會,為雲林縣農業發展共同集思廣益。

雲林縣為台灣農業首都,農業人口最多,台灣最大工業區六輕也在雲林。六輕同時也是台灣最重要的一個工業區,而六輕長年以來對於雲林所造成的不只是對健康的影響,對農業的影響也非常大,而「煙囪下的台灣農業」探討的問題便是如何面對工業發展後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如何面對工業污染對農業的威脅。

對於面對工業污染對農業的威脅,施克和表示六輕工業區面積是2600公頃,大概十分之一個台北市,100個大安森林公園,而這些面積都是有煙囪的工廠,而全台灣蔬果有三分之一是經過雲林西螺果菜市場,是相當重要集散地,有這麼大的工業複合體,和這麼重要的農業市場,現在最大的問題在石化廠勢必影響空氣跟水,因此這個地方的農業跟工業怎麼共存是雲林縣政府、縣民、中央政府共同面臨的問題。

莊秉潔則表示目前中部工業上有全世界最大兩個汙染源,分別是台中電廠與六輕,台中電廠是全世界最大火力電廠。就最近的研究結果,兩大工業區影響中南部的空氣,連陽光也受到影響,能見度部分在1960年代台中可以達到20公里,現在只剩下8公里。

此外,莊秉潔也提到如果當初不是把最大工業區擺在台中,而是擺在屏東,經過模擬後發現,對整個台灣人的健康影響會比台中電廠改燒天然氣的影響還要低,台中電廠之前估計改燒天然氣要花一千億,如果移到屏東,不僅不用花一千億,空氣品質的改善也更多,因此國土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工業不管擺在哪裡一定都有影響,一但決定要使用石化產品,以環境工程的眼光來看,當然會希望擺在相對影響社會成本最小的地方。

陳錦稷以經濟學觀點表示,經濟發展策略上要農業或工業是選擇問題,這個選擇可能是政府選擇,也可能因公民意識的抬頭而改變。過去低估了農業產值,其實它的外部效益,尤其是觀光效益是非常高的。過去經濟太強調GDP成長,認為工業產值高,農業產值低,現在先進國家強調綠色GDP的思考,應該把環境效益加進來,身為一個經濟學家有必要強調思維轉變。

陳錦稷說現在是一個很好調整經濟體質的時候,過去太忽略環境的影響,太強調工業發展而犧牲農業,應該思考有什麼樣的政策制度可以創造誘因,取得平衡。

面對水資源政策偏厚工業使用,施克和表示在全台地層下陷最快在雲林,為了這個議題,過去幾年都是由公共工程委員會的主委來召集會議,不同主委有不同解讀。過去某個主委認為深水井對地層下陷影響最大,而深水井主要是工業使用。以雲林縣來說,農田水利會、台糖、台灣自來水公司是抽取深水井最主要的需求者,目前都已經陸續封起來。淺水井是一般農民使用。後面有另一位主委認為是淺水井才是主要問題,很多人因此把問題歸咎到農民,但問題是農民使用地下水長期以來可以活絡農夫的生活,而工業進駐後開始產生水資源的排擠。

施克和表示,中部水資源的分配其實是另一個核心課題。不管是所謂中科園區或國光石化等,水資源就是偏重工業使用。集集攔河堰把濁水溪的水在南投端開始截流後透過不同渠道灌溉彰化跟雲林,但有一條管線是埋設40公里直接到六輕,一天提供36萬噸的水,這些水直接給六輕使用。以企業的角度拿到水的成本相對較低,所以沒有壓力去思考循環水及回歸水甚至是海水淡化的問題。

莊秉潔表示,現在國家開發一度水成本30元,但是賣出去只有8塊錢或4塊錢,因此工業不會想做海水淡化,只要可以購買到水一定划算,就跟電力一樣是國家補貼。但是國家補貼的用意是希望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是否考慮補貼給農業或醫療、觀光等。

莊秉潔表示以環工角度看國家中各縣市的發展狀況,一個縣市長可以決定發展的產業,決定後也決定了縣市的收入。他拿出一項統計了1998到2008的各縣市收入與壽命的變化圖,收入跟壽命增加最多是澎湖,壽命增加了3.6歲,收入增加七萬六。壽命增加最少是高雄和雲林,只有2.6歲,收入增加最少是嘉義。莊秉潔強調必須要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正確的發展指標。

陳錦稷表示如果讓生產資源回歸價格機能,自然會往適合的方向走,政府用很低的水給農業 很高的水給工業,那發展當然就有差別。以高雄為例,以前到高雄很多國營事業,但是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很大,高雄市民的意識開始抬頭,開始往觀光、內需、消費這樣的發展方向,雖然短期內無法讓城市轉型,但是有效益的產業像是內需型觀光已經慢慢起來,這是個不錯的機制,讓市場去競爭人才、資金、需要的資源等,這是現在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

對於怎麼讓環境的正義轉向農業,施克和表示以一個地方政府的立場,針對農業如何跟工業共存提出三點看法:首先不管法規要求或者是企業自主,都應該加速污染防治的設備投資。他說,長期以來六輕都是針對產能投資,他希望六輕可以針對工業安全、環安、社會都投入,以減緩汙染產生的影響。另外一部分是水資源使用,希望可以找別的替代性資源,火力發電也能朝乾淨的能源去做,其實天然氣的發電是能減少汙染,最後就是六輕廢棄物可以資源化。

施克和說另外一個部分則是農業廢棄物,農業廢棄物對雲林環境影響非常大。廢棄物資源化非常重要,可以推動養豬場的沼氣發電,屏東跟彰化正朝這方向進行。另外能增加農民收入再生能源也是相當好的。總而言之,面對工業希望在運用資源跟運用資源後的環境危害能夠降低。而對農民來說,則必須提供人力資源及設備,讓農民能適當結合民間企業,提高附加價值。

莊秉潔表示這幾年台灣環工界中各種環境監測、分析或者是指紋鑑定進步非常快,已經不輸美國及歐洲等國家,針對一份六輕跟雲林22個鄉鎮做重金屬的測量顯示,八大重金屬的汙染數值中以六輕為一個同心圓往外慢慢降低,雖然絕大部分目前沒有超出標準,但是這些重金屬是會累積的,還能維持多久也不可知。

陳錦稷表示台灣在全球化生產分工價值鏈裡面的比例必須提升,如果不把生產要素還原回去,台灣產業升級是沒有契機的。如果有辦法將環境成本內部化,也就是說讓原來是社會環境在負擔的壓力給企業負擔,才有辦法還原。

對於雲林在工業與農業之間如何抉擇,最後施克和表示目前政策方向六輕希望能夠減少污染量,加嚴空氣汙染排放標準,最後則是力求轉型,在農業部分糧食安全非常重要,對農業政策要有自信,才有辦法做出聰明的政策,追求產值不是重點,穩定收入、提高附加價值才是在地產業的方向。

【本欄係與雲林縣政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