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持續南下,氣溫連日走低,北台灣濕冷、中南部入夜後也感受明顯寒意。重症醫黃軒提醒,冬季向來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峰,許多人以為「冷到打噴嚏」只是小事,但醫界最擔心的是低溫悶著引發的心臟猝死。他指出,寒冷並不會直接致命,卻像「隱形引爆器」,會讓身體在沒有預警下啟動強烈反應,使原本疲累的心臟在短時間內承受更大負荷,他也在文章中提出保命方法供民眾參考。
黃軒說明,當環境轉冷時,身體會啟動看似保護、卻反而造成危險的防禦反應,包括血管瞬間收縮、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他指出,若民眾同時具備高血壓、三高、冠心病、抽煙習慣、經常熬夜、家族史或正在感冒等狀態,心臟就像被按下「油門+手煞車」,一旦負荷過度便可能走向猝死。他也強調,多項國際研究證實低溫會提高心肌梗塞與心臟死亡風險,尤其每日平均溫度每下降1°C,風險就「累計增加2.0%」。
現正最夯:洪浦釗觀點》你挑戰我,我就挑戰你:中國精準的主權對主權報復
他提醒,真正奪命的不是寒冷,而是寒冷後在體內掀起的連鎖壓力,包括血管痙攣、病毒感染讓交感神經更亢進、心肌耗氧量上升與胸悶症狀被忽略等。為此,他提出「6招保命法」,強調只要落實,就能大幅降低心血管風險:
1. 起床前不要立刻下床
先在被窩內暖身,讓循環回穩後再慢慢起身。
2. 外套不是主角,務必保暖脖子、頭部與腳部
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快速散熱,是冬季保命關鍵。
3. 感冒時不要輕忽胸悶或心律不整
「病毒+寒冷」是最危險組合,任何不適都不能硬撐。
4. 冬天反而更要控制血壓
睡前少一件外套,隔天可能就是致命差別。
5. 寒流期間避免激烈運動,尤其清晨
冷天跑步像替心臟出難題,容易突然引發心律問題。
6. 洗澡時先讓浴室變暖,避免脫光後才開熱水
冬天洗澡猝死案例多與溫差刺激有關。
黃軒提醒,只要調整習慣,如起床慢一點、洗澡前暖房、感冒不逞強,並確實保暖脖子、頭部與腳部,就能把多數心血管事件擋在門外。他強調,奪命的不是低溫,而是體內反覆累積的變化,包括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臟疲乏與忽略胸悶症狀。他表示,冬天不是悲劇季節,只要多照顧自己,它也能是最安全、最溫暖的時刻,並提醒「保暖,不只是『不冷』,更是給心臟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