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普尼雞蛋」事件延燒下,衛福部長石崇良昨(17)日宣布擴大抽驗,並將洗選蛋標示「編號C」的一般籠飼蛋列為重點查核,引發蛋農反彈。台灣優良蛋品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邱石崇強調,芬普尼殘留與飼養方式無關,關鍵在「芬普尼管理失當」,無論籠飼或平飼皆可能使用除蚤藥,因此查驗應全面進行,而非只鎖定籠飼系統。
邱石崇指出,問題核心並非飼養方式,而是在於有無超量使用。他強調,這次檢出芬普尼的養雞場雖然都屬「C碼」,但不能因此推定所有「C」碼雞蛋均有風險,將檢驗擴大至籠飼蛋並不代表放牧或平飼就沒有問題。邱石崇進一步說明,芬普尼污染多為單場管理疏失造成,與飼育系統並不存在必然關聯。他提醒,經過洗選、檢驗合格的籠飼蛋仍是國內主要供應來源,也維持一定的安全品質,不能僅以編號貼紙推論風險高低。
當前熱搜:再點名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川普:這很可恥、沒關稅美國早完蛋了
針對不同飼養模式的風險差異,他指出台灣氣候高溫潮溼,若採開放式平飼或放牧方式,墊料更換與環境維護稍有不足,就容易滋生寄生蟲。這類環境反而增加使用芬普尼的可能性;而現代化籠飼場已普遍具備自動清糞、通風及給水設備,可讓環境保持乾燥穩定,有助降低雞隻與糞便接觸的頻率,減少感染機會。
他也提醒,雞蛋的標示編碼反映的是飼養方式(O為有機、F為放牧、B為平飼、E為豐富化籠飼、C為一般籠飼),並非專為查驗設計,若以此作為食安風險的唯一線索,等同「畫錯重點」。在宣布擴大抽驗之前,衛福部更應先與農業部充分溝通蛋雞產業的飼育特性,才能有效強化檢驗策略。
他指出此芬普尼藥物早被使用於除蚤用途。2017年歐洲爆發芬普尼雞蛋污染事件後,相關風險才開始受到全球重視。歐盟長期倡議友善飼養,當地雞農仍須倚賴此藥物處理寄生問題,但因當地法規嚴格,才最早察覺過量使用的情況,使後續各國更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