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長期面對高齡化與長照壓力,近期更因一樁老婦照顧重度身心障礙兒超過半世紀,最終親手結束孩子生命的案件,再度引發全民震撼!高雄市議員參選人,「左營楠梓漢」薛兆基長期關注高齡政策與長照議題,過去就曾公開撰文支持台灣推動安樂死立法。他認為,人們不該只能在痛苦中等待終點;國家也不該讓照護者承擔超越人類極限的重擔,在高齡化潮流中,台灣社會應勇敢面對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把「善終」視為一項權利而非禁忌。

薛兆基表示,這事件不僅讓全國人民深刻看見照護者的絕望,更令許多人重新思考,當醫療已無法帶來生活品質、當照護者在耗盡身心後仍看不到盡頭時,國家是否應提供更人性、更體面的選項?儘管民調顯示,台灣人民對安樂死或協助善終的支持度持續偏高,但立法始終跨不出關鍵一步,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中國為何要懲治「不夠獨」的沈伯洋?

他指出,過去已有許多討論來自法律、倫理、宗教、醫界與政治面的多重牽制。法律界擔憂倘若制度設計不周,可能誤用於脆弱族群,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倫理界質疑人類是否有權決定生命的終點;部分宗教團體堅持生命不可被終結;醫界則對執行者的法律風險與心理負擔存有疑慮;政治人物面對敏感議題,常因害怕遭貼上「鼓勵死亡」的標籤而不願推進討論。

薛兆基強調,這些原因並不意味著社會應該停在當下,而是提醒立法必須周延、透明、且以人為本。正因如此,近期這起老婦結束重殘兒生命、法官甚至公開建議總統特赦的案件,成為台灣社會難以迴避的現實縮影。這並非單一家庭的悲劇,而是整個制度未能承擔長照重擔的結果;不是加害,而是求助無門下的極端反應。

薛兆基說,社會的分歧不該成為逃避的理由,而應催生更成熟的公共討論,若國家能給予合法且嚴謹的臨終自主機制,或許悲劇不必發生,也不會再有照護者被迫在愛與絕望之間做出難以承受的抉擇。

全站首選:沈伯洋遭中國通緝仍赴德聽證 陳佩琪嗆綠兇殘:誰比較專制、獨裁?

他有感而發指出,生命值得被尊重,而尊重生命也包含尊重選擇,如今正是台灣重新踏上討論的時刻,不再讓下一個家庭在無望中迎來悲劇。只要制度設計扎實、程序透明、評估嚴謹,安樂死不會成為濫權,而會是台灣邁向更文明、更有溫度社會的重要里程碑。

薛兆基最後呼籲,正因為安樂死議題敏感,更需要政府勇敢而細膩的推動,包括建立嚴格的評估流程、完善的心理諮商與醫療專業判定、獨立審查機制,以及避免任何經濟壓力與家庭因素介入,確保每一次的決定都源自病患真實而清醒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