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醫師張家銘今(7)日表示,流汗是身體最誠實的語言,能揭示體溫調節、自律神經與代謝狀況。他指出,許多人以為流汗只是散熱,其實每一滴汗都反映出身體的調節力與健康狀態。能正常流汗,代表神經與汗腺仍有良好反應,是身體仍能自我平衡的證明。
張家銘說明,一篇2024年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的綜合研究指出,人的出汗反應會受到年齡、體能與環境影響。老化使神經傳導變慢、汗腺反應遲鈍,因此長輩夏天容易中暑。他提醒,「汗要讓它流出來,身體才會涼」,適度出汗能預防熱傷害。
全站首選:于朦朧屍檢報告曝光? 韓紅演唱會上公開落淚 「他」被曝也參與墜樓案....
張家銘表示,長期待在冷氣房會讓身體喪失「熱適應」(heat acclimation)能力。若能每天接受少量熱刺激,例如晨間快走10分鐘、洗熱水澡時延長2分鐘、泡腳或曬太陽,都能促進短期熱適應,讓出汗反應提早啟動、體溫更穩定。他指出,這些動作有助於恢復身體對溫度的感覺,是「養底氣」的具體做法。
他主張,男女流汗方式不同,也應採取不同調節方式。男性在高溫或運動時出汗較多且集中軀幹,易造成脫水;女性則出汗分散於四肢,總量較少,但不代表不健康。男性應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女性可透過泡腳、拉筋與核心運動輔助循環,改善體溫調節。
張家銘指出,姿勢會影響出汗分布。平躺時下半身流汗多,坐著時軀幹為主,站立則以背部為主。久坐使大腿受壓,血流變少、汗腺受阻,導致下半身冰冷、上半身悶熱。他建議每坐一小時起身活動或熱敷雙腳,以協助體溫重新分配,讓人更好入睡、情緒更穩。
當前熱搜:嗆「把賴清德X頭斬下來」要被辦 館長瞎喊司法迫害:把我當柯文哲
他進一步說,額頭是身體最靈敏的「溫度探測器」。當額頭感到熱,出汗反應會被啟動。夏天過熱時,用濕毛巾敷額頭比吹冷氣更有效;冬天手腳冰冷時,熱敷額頭也能幫助全身回溫。張家銘指出,額頭就像「身體的溫控開關」,善用這個區域能快速啟動體溫調節。
針對許多人擔心「流太多汗是否異常」,張家銘說明,要觀察出汗時機與型態。如果在運動、天熱或泡三溫暖時大量出汗,是體溫調節正常的表現;但若在冷氣房也流汗、半夜盜汗或情緒緊張就全身濕,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亢進、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變化或血糖異常等警訊。
張家銘提醒,觀察出汗狀況可作為健康指標。若流汗伴隨心悸、疲倦或體重改變,應就醫檢查。他建議民眾可搭配基因檢測了解代謝與自律神經體質,將「汗水」當成身體對話的訊號,而非困擾來源。
他最後指出,流汗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而是身體仍能與環境互動的象徵。「流汗,是我們與身體之間的真實對話。」他強調,懂得觀察與調整,才能讓身體維持穩定的熱平衡與代謝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