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日前因豪雨溢流,造成當地嚴重災情,下游光復鄉等地都受到影響、災情嚴重。國立故宮博物院今(28)日在臉書發文,透過院藏文獻回顧「馬太鞍」的歷史變遷,並呼籲國人共同守護、協助災區居民早日重建家園。

歷史文獻中,18世紀以後的漢字文獻則出現「猫丹」、「嗎噠唵」等寫法。 圖:故宮博物院 提供

故宮指出,「馬太鞍」在阿美(邦查)族語中意為「樹豆」,因當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自16世紀起即成為花東縱谷中段的重要部落。歷史文獻中,17世紀荷蘭人曾記錄下「Vattan」或「Vadan」的名稱,18世紀以後的漢字文獻則出現「猫丹」、「嗎噠唵」等寫法;至19世紀晚期,逐漸演變為「馬大鞍」或「馬太鞍」。1945年後一度被稱為「台安」,隨著光復鄉行政區設立,才有今日的「光復」之名。

現正最夯:陳彥斌觀點》今天,我們為菊姐祈禱

至19世紀晚期,逐漸演變為「馬大鞍」或「馬太鞍」。1945年後一度被稱為「台安」,隨著光復鄉行政區設立,才有今日的「光復」之名。 圖:故宮博物院 提供

故宮在貼文中強調,每一種名字都是族群與土地在不同時代的歷史足跡,而今馬太鞍再度因天災遭受重創,盼望在全民團結下,陪伴當地居民度過這場百年罕見的挑戰。

此外,故宮也提醒參與災後清理的志工與居民,務必戴口罩、防水手套及雨鞋,注意飲食衛生與自身安全。欲協助清淤的民眾,若非隨團體行動,應先至光復火車站前志工救災地點分配站登記,並配合安全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