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網帳號「零度Military」翻譯烏克蘭《國防快報》專欄文章並發文,文章指出,美國空軍的 F-22「猛禽」戰鬥機於 1997 年 9 月 7 日首飛,成為全球首款第五代戰機,至今多項性能參數仍處於高度保密狀態,該戰機誕生於冷戰背景下,原計劃用於對抗蘇聯,後因國際情勢變化而大幅削減產量,最終僅生產 195 架量產機與 8 架原型機,並於 2011 年停產,從未對外出口。其造價高昂,單位成本約 3.8 億美元 ( 約台幣 120 億元) ,至今仍是空中優勢戰鬥力的象徵。
F-22「猛禽」的命名常被誤解與恐龍相關,尤其是因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迅猛龍」(Velociraptor)的簡稱「Raptor」而廣被聯想,然而,「Raptor」實為「猛禽」之意,延續了美軍戰機如 F-15「鷹」、F-16「戰隼」的命名傳統,有趣的是,研發公司洛克希德曾提出「閃電II」與「超級明星」等名稱,但最終仍由空軍定案為「猛禽」。
現正最夯:柯文哲交保後聲勢受矚目 徐巧芯:藍白合作重點在下架賴清德

文章說明,該戰機的型號亦經歷多次更動,1997 年首次公開時稱為 F-22,2002 年改為 F/A-22 以強調其對地攻擊能力,2005 年再次更名為 F-22A,其中「A」代表初始量產型,儘管型號調整,F-22 的設計核心始終以奪取制空權為主,對地攻擊僅為次要任務。
F-22 具備卓越的超機動性能,其氣動佈局、低翼載荷與向量發動機技術,使其在近距離格鬥中表現優異,打破早期俄方分析認為蘇-2 7或米格-29 可在格鬥中取勝的論點,此外,F-22 還可配置「野獸模式」,於機翼加掛複合掛架,額外攜帶 8 枚 AIM-120 空對空導彈,但會犧牲部分隱形能力。此模式至今未公開完整照片,僅有局部影像被揭露。

儘管設計先進,F-22 從未在與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戰中驗證其制空作戰能力,其唯一公開戰績為 2023 年 2 月於高空擊落飄入美國境內的中國氣球,以及 2014 年於中東地區對「伊斯蘭國」地面目標進行打擊。 F-22 原是冷戰產物,最初計劃生產 1,000 架,後因蘇聯解體與預算調整,數量一再削減,最終僅交付 203 架(含原型機),成為一款從未出口、戰績有限卻仍代表頂尖技術的傳奇戰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