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即將迎來9月16日美聯儲可能降息的決策,若美國正式進入降息週期,資金將再次大舉流入風險資產,尤其是近年被低估的類別,如黃金、白銀、科技股、港股與新興市場資產。反之,固定收益與現金將被全球性通膨迅速侵蝕。簡言之,這一次貨幣政策勢必再引發一輪全球性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

降息目的:不是抗通膨,而是救債市?

全站首選:北院裁7千萬交保 柯文哲仍遲疑是否辦保 吳靜怡:趕快出來不要假仙!

美聯儲本應以通膨目標2%作為降息依據,但即便當前通膨仍在2.7%以上,美聯儲卻開始釋放降息訊號。原因並非通膨緩解,而是美債滯銷。過去美聯儲升息雖利率高達5%,卻無法吸引足夠資金承接美債,美元與債券價格雙雙下跌。市場聲音多認為,美聯儲正被迫轉向寬鬆,拯救國債市場。

資本家的遊戲:升息剪羊毛,降息拉資產!

美國過去以「升息 → 美元升值 → 全球債務壓力飆升」的套路剪全世界羊毛。然而,這一輪卻卡在中國身上失靈。中國藉由出口賺取大量美元,成為全球新債主,以低於美國的利率對外放貸,同時減持美債、買入黃金,削弱美元霸權。這使美國三年高利息也無法剪斷中國資金鏈,只好轉為施壓中國經濟,包含加徵關稅、施壓日韓升息以阻止資金回流中國市場。

滯漲重臨:升息未能遏通膨,反推失業上升?

當降息不再以通膨為準,美國也等於默認「高通膨、高失業」的新常態將來臨。如今市場關注類似條件正在重現,憂心恐重演過去發生過的滯漲情景,也就是高物價、高失業。

然而,從美國前總統川普於4日白宮晚宴上的言行可見,美國就業問題已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議題。他在晚宴中頻頻追問在場的科技巨頭,包含 Google 執行長皮查、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創辦人比爾·蓋茲、Meta 執行長祖克柏與蘋果執行長庫克等人,分別在美國投資了多少、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逐一點名、毫不避諱,足見「促進就業」已成為美國政府施政的核心關注。

總結來說,在全球經濟進入高通膨、高債務、高不確定性的「新常態」之下,如何在風險與機會中靈活調整資產配置,將成為投資者能否順利穿越風暴的關鍵。這不僅是一場政策轉變,更是一場關乎全球經濟格局與資本力量再洗牌的深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