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輸出國組織及俄羅斯等產油國組成的 OPEC+同意自九月起增加每日原油產量,加上美國七月非農就業數據低於預期,引發對需求走弱的憂慮,週一(4日)國際油價下跌。

截至上午 8:55,布蘭特原油差價合約下跌 0.15美元,跌幅 0.22%,至每桶 69.36美元;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合約下跌 0.2美元,跌幅 0.25%,至每桶 67.07美元,先前,兩種合約呈現「連二跌」,週五收盤的跌幅逾 3%。

延燒焦點:高市仁武國小關懷環境議題 獲「台灣永續教育獎」傑出校園組金獎

OPEC+在會後聲明中表示,健康的經濟和低庫存是做出決定的原因。前 OPEC 官員、Rystad 能源公司的 Jorge Leon 表示,「OPEC+已通過了第一項考驗」,因為它已完全扭轉其最大幅度的減產態勢,且油價並未暴跌。

在美國不斷施壓印度停止購買俄國原油之際,八個 OPEC+ 成員國週日(3日)舉行了一次簡短的線上會議。由於成員國對於俄國可能出現供應中斷的擔憂加劇,OPEC+同意九月起,每日石油產量提高 54.7萬桶,以重新奪回市場占有份額。此舉象徵 OPEC+ 提前撤銷了其最大規模的減產措施,同時,阿聯酋的產量將單獨增加約 250 萬桶/日,約佔全球需求的 2.4%。

今年四月以來,各成員國自持續增產,初時每日增產13.8萬桶,五至七月時,擴大至每日增產 41.1萬桶,八月再進一步加碼至每日 54.8萬桶;8個成員國 9 月 7 日將再次開會,屆時可能考慮,是否解除另外每日約 165萬桶的減產措施,該協議有效期至明年底。

另一方面,美國勞工部公布七月非農就業新增僅 7.3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失業率由 4.1%升至 4.2%,引發市場對經濟降溫的擔憂。若九月增產確定,將結束近期因供應收緊而導致的漲勢,將對原油市場短期結構形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