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即將於8月1日生效,針對台灣的關稅稅率尚未公布,傳出我國政府擬以4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兆元)對美投資,換取15%的較低關稅稅率。財經網美胡采蘋今(31)日針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的批評發表看法,強調所謂的12兆台幣投資承諾並非「立即支付」,且台灣保有投資主動權,呼籲民眾勿被誇大言論誤導。

胡采蘋表示,傅崐萁所稱的12兆台幣投資協議並非要求台灣即刻掏出鉅款,而是由美方指定投資項目,台灣可根據市場狀況決定是否執行,保有相當的自主性。她以鴻海集團為例,2017年鴻海曾承諾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興建3座面板廠,但因面板市場低迷,最終僅投資約6億美元。她指出,投資協議需經台美政府、企業及社會充分溝通後決定,市場環境仍是關鍵因素,類似承諾並非硬性要求。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王世堅是民進黨的良心?還是民進黨的病毒?

針對傅崐萁質疑台灣外匯存底9成用於美債、加上12兆投資將掏空台灣經濟的說法,胡采蘋反駁,投資承諾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循序漸進,且最終決策仍由台灣掌握。她強調,台美間的投資與關稅談判應以理性溝通為基礎,無需過分放大風險。

胡采蘋更直接挑戰傅崐萁,若他真反對15%關稅及對美投資,可接受《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或《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的採訪,向國際財經媒體公開表達立場,並說明他認為更適合台灣的稅率選項,例如越南的20%、印度的25%或巴西的50%。她表示願協助聯繫國際媒體,讓傅崐萁有機會闡述觀點,強調「說到做到,不要拖」。

彭博新聞報導指出,美國要求台灣比照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的模式,加碼對美投資以換取15%左右的「最佳稅率關稅」。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則分析,台灣最終關稅可能落在15%至20%之間,談判壓力或不如外界想像。胡采蘋認為,台灣在談判中應積極爭取產業合作機會,並以靈活策略因應市場變化,而非被單一說法牽制。

隨著8月1日關稅生效期限逼近,台美談判結果備受關注。行政院長談判團隊正努力爭取更優惠稅率,並尋求台美科技與產業合作機會。胡采蘋呼籲,台灣社會應理性看待談判進展,勿因誇張言論而產生不必要恐慌,相信政府與企業能以務實態度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