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近期獲食藥署核准上市,雖在延緩病情進展上具一定療效,但單次療程費用高達150萬元以上,需自費施打,引發外界關注是否可望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副署長石崇良今(31)日說明,目前已有1款提出申請,另一款則進入醫療科技評估階段,但因專家對長期效益仍有疑慮,暫不建議全面納保。
這兩款新藥分別為美國與日本共同開發的「樂意保(LEQEMBI)」與美國禮來藥廠研製的「欣智樂(KISUNLA)」,屬於單株抗體藥物,經臨床證實分別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26%與35%,但治療需透過醫院施打且全額自費,費用負擔沉重。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王世堅是民進黨的良心?還是民進黨的病毒?
針對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關注的「2026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報告,多位立委關心新藥是否有機會納入健保。石崇良指出,兩款新藥皆已取得藥證,欣智樂先前已召開專家會議,儘管療效獲肯定,但因缺乏足夠長期數據佐證實際效益,因此目前未被建議列入給付範圍。
而樂意保則在7月才正式提出納保申請,接下來將進行45天的醫療科技評估,之後才會召開健保專家會議進行討論。石崇良表示,整體審查預計最快將於明年初完成,後續會依評估結果決定是否給付。石崇良強調,失智症防治是高齡化社會下重要政策一環,未來新藥若證實具備穩定長期效益,健保署將秉持審慎原則,持續評估其納保可行性,以兼顧病患需求與醫療資源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