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近期在以色列與伊朗為期12天的衝突中被大規模實戰部署,引發美國國內對導彈庫的庫存感到擔憂。《華爾街日報》與《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引述多名美國官員透露,美軍在這場戰爭中發射超過 150 枚 THAAD 攔截彈,幾乎占據美國近四分之一的整體庫存,耗資逾 19 億美元,堪稱是「薩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實彈運用。
根據《寰球戰略解讀》先前報導,美軍最初被推估僅發射 60 至 80 枚攔截彈,但隨著更多軍方消息來源浮出水面,數字已翻倍。儘管 THAAD 展現了卓越的高空攔截能力,但單彈成本高達 1,270 萬美元,且產能有限。五角大廈 2024 年僅採購 11 枚,預估至 2025 年底也僅能再獲得 12 枚,照此速度,補齊庫存可能需耗時三至八年。
持續更新:謝步智觀點》一席都沒罷掉 大失敗! 恐成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

報導中指出,戰爭期間美國僅向以色列緊急調派兩個 THAAD 連,雖然最終有效攔截伊朗發射的「沙哈卜」與「佐勒菲卡爾」系列彈道導彈,防止了以色列城市與空軍基地遭受毀滅性攻擊,但《中東之眼》披露,美國在彈藥告急之際,曾向沙烏地阿拉伯提出支援請求,盼能調撥部分 THAAD 庫存供以色列使用,最終遭到拒絕。美國官員坦言:「我們請求所有盟友支援,當這不起作用時,我們轉而尋求交換。」

不僅如此,五角大廈也緊急調用其他防空系統支援行動,包括愛國者飛彈、海基SM-2 與 SM-6 防空導彈等,但主要仍由 THAAD 作為主力。由於伊朗採「波次攻擊」方式發射導彈,進一步加速美軍彈藥消耗,後勤補給面臨空前壓力。

報導指出,美國導彈防禦局(MDA)目前已著手檢討 THAAD 的產能擴充計畫,研議是否提高撥款與授權多年度採購,但由於系統製造工藝繁複、雷達整合與指揮架構高度集成,即使資金到位,短時間內也難以迅速提升產出。
報導指出,雖然在這次衝突中,美以整合了防空系統的實戰,也驗證「鐵穹」、「大衛投石索」、「箭-3」與THAAD多層聯防模式的有效性,卻也暴露出在高密度導彈飽和戰下,若缺乏彈藥冗餘與生產韌性,同樣會面臨軍火癱瘓的危機。

分析指出,這場戰爭帶來的更深層警訊,或將影響美國未來在亞太的戰略部署。面對中國不斷擴張的飛彈力量,特別是東風-17 高超音速滑翔載具與東風-26 中程彈道導彈的威脅,以及朝鮮頻繁發射模擬飽和打擊的彈道飛彈,美國若無法確保防空攔截能力的可持續性,恐將面臨軍火空窗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