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國晉於7月20日驚傳辭世,享年59歲。重症醫學界震驚與不捨之餘,重症醫黃軒曾於臉書上提出專業觀察,今日他再分享該篇文章,並指出醫護人員猝死風險不容忽視,恐為一般民眾的2至3倍,顯示醫療體系背後潛藏的高壓與健康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的高國晉,於7月20日辭世,重症醫學會隨即在官網發出公告表示:「我們沉痛哀悼高醫師的離世」,並肯定他長年投入急重症醫療與強化醫療韌性的貢獻。
全站首選:這週又有新颱風?熱帶擾動97W最新模式預報 氣象專家分析影響時間點
對此,黃軒指出,社會普遍以為猝死是一般民眾面對的風險,然而實際上醫護人員的猝死風險遠高於常人。他說:「許多研究顯示,醫護人員的猝死率可能是一般人的2至3倍。」
黃軒表示,造成醫護高猝死率的因素極為複雜,其中最核心的關鍵在於「長期過勞與壓力」。據調查,有64.5%的醫護人員自認工作負荷過重,另有40%每日工時超過10小時,加上長期夜班與輪班制度,嚴重擾亂生理節律,這些都使心血管疾病與猝死風險升高。
他進一步指出,醫護人員時常將病患需求擺在第一順位,反而忽略自身健康,許多慢性疾病因未及早診治而惡化。此外,醫療現場高壓決策、病情急轉直下的應對、醫患關係壓力等,皆造成心理負擔過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根據相關統計,醫護猝死多集中在青壯年與中年,其中男性風險更高,是女性的3至4倍,尤其集中在30至55歲間,也就是一般視為「醫師黃金年齡」的階段。黃軒坦言,這段時期不僅工作負荷最大,也正是健康風險最高的階段。
不同科別的醫護風險也有差異。黃軒指出,麻醉科醫師猝死風險最高,年齡多落在30至40歲,可能與長時間手術、頻繁夜班與極高壓力有關。急診與外科醫師亦常處於高度緊繃狀態,壓力集中且輪班頻繁,猝死年齡多落在35至50歲之間。
重症(ICU)醫護人員則需長期照護危重病患,在極高壓力下工作,平均猝死年齡約為40歲。至於基層醫護,在疫情或重大災難時更容易超負荷,例如新冠疫情期間,曾有28歲基層醫師因連日高壓工作導致猝死。
針對這些現象,黃軒指出,這不是單一個人健康管理的問題,而是整體醫療環境長期結構性失衡的反映。他呼籲社會:「醫護人員是守護生命的第一線,但他們的健康卻常被忽略,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警訊。」
他強調,改善醫護工作環境、提供身心健康支持,以及建立更合理的排班與工時制度,應成為制度改革重點。同時,提升社會對醫護職業壓力與風險的理解,也是防止悲劇重演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