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項長達40年的研究顯示,女性愈投入職場,自殺率愈低,且也有助降低男性自殺風險,打破「女性上班壓力較大」的既定印象。醫師指出,工作帶來經濟自主與生活彈性,有助強化心理韌性,對家庭心理健康具正向影響。不過研究也發現,經濟不景氣時,25至64歲男性自殺率會上升,而過去20年離婚率攀升,也與年輕人自殺率升高有關,顯示經濟與家庭穩定對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台北市聯合醫院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勞動參與率越高,不僅能降低女性自身的自殺率,還能同步減少男性輕生風險。研究指出,工作讓女性獲得經濟自主及心理韌性,也間接減緩家庭壓力,對雙方心理健康都有正向影響。
延燒焦點:(影)不是8加9 是爸加酒!霧峰農會酒莊×洪易聯名《勇者・父親》上市
主導這項研究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映燁表示,該研究蒐集1980年至2020年間,全台25至6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與各年齡層自殺率資料,發現女性工作比例提高時,其自殺率明顯下降,而且這種趨勢在不同年齡層皆一致。陳映燁指出,女性上班比例上升,不僅讓她們心理受益更多,甚至使男女自殺率差距變大。
過往的國際研究曾指出,女性進入職場比例增加,反而可能導致自殺率上升,不過近年趨勢已出現轉變,特別是在福利制度健全與職場彈性較高的已開發國家,女性自殺率明顯下降。陳映燁分析,這可能與工作所帶來的經濟自主、人際互動與自我價值提升有關,進而增強了心理上的抗壓能力。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女性進入職場的比例上升,除了有助女性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與中高齡男性自殺率的降低存在連動。陳映燁指出,當女性能投入勞動市場並分擔經濟壓力,家庭的財務穩定度隨之提升。即使男性面臨失業或收入中斷,整體生活仍可維持一定水準,也比較不容易演變成關係衝突或心理危機。
分析台灣長達40年的就業率與自殺率,陳映燁深有感觸,她指出每逢經濟不景氣,國內25到64歲的男性自殺率就會提高;此外,最近這20年來離婚率持續上升,團隊也發現此趨勢與年輕人自殺率持續攀升息息相關,她指出,經濟、家庭環境的穩定,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都很大。
對此,陳映燁呼籲,心理健康的促進不能只靠單一性別的努力。她建議,無論男女,都應在生活中培養多元角色,例如女性參與職場、男性分擔家務與育兒,避免價值過度集中,才能減少心理風險。同時,公共政策應致力於改善職場環境,強化性別平等觀念,像是提高工作彈性、友善請假制度,或從教育端強化性平意識,這些措施都將有助於降低整體社會的自殺風險。
※Newtalk提醒您:
#珍惜生命,人生沒有解決不了的事。相關諮商協助,可撥打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