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II》引發討論焦點,其中角色胡冠駿自幼確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卻在家庭誤解與社會冷漠下走向偏差行為,劇情令人省思。台灣約有9.02%學齡兒童患有ADHD,卻僅有1.62%獲正式診斷,接受完整治療者不到1%。專家指出,ADHD若能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改善率可達80%,但若錯失關鍵期,可能引發憂鬱、焦慮、學習困難等多重困境。

恩主公醫院精神科主任蔡芳茹表示,雖然臨床常以6歲或12歲前為黃金治療時機,但「只要開始治療,任何時候都不算晚」。年齡越小,腦部可塑性越高,治療成效也較佳。即使是青少年或成人,結合藥物、行為治療與心理輔導,也能有效改善專注力與生活功能。

現正最夯:卓榮泰說1萬只能買冰箱 藍委嗆:我們的錢愛怎麼用就怎麼用

她指出,ADHD常伴隨三大問題:學習障礙會造成閱讀、書寫或數理理解困難,建議申請補救教學與資源教育;情緒障礙則因長期遭誤解導致焦慮、自我否定,應透過輔導強化人際連結;品行障礙如攻擊、逃家、違規等,需法治教育與行為治療並行,以免走上違法之路。「我們不能只看孩子有沒有過動,還要評估功能受損與其他合併問題。」她強調,必須由醫療、教育與家庭共同合作,為孩子量身打造支持方案。

劇中家庭矛盾也呈現現實困境。蔡芳茹提到,家長若對ADHD認知與治療看法不一,會加重孩子壓力。她會從願意合作的成員開始介入,逐步協助全家達成共識,並建議加入家長支持團體,了解ADHD屬神經發展異常,需專業介入與家庭支持並行。

許多家長常質疑孩子是否只是調皮。她提醒,診斷應以同性別、同年齡為基準,且須觀察是否於多種場域皆出現問題。「不能拿小三哥哥與幼稚園弟弟相比,也不能用女生標準評斷男生行為。」若出現專注力低落、課業退步或人際衝突,建議先使用SNAP-IV問卷篩檢,必要時進一步就醫。

對於ADHD藥物,家長常有疑慮。蔡芳茹說明,現行藥物多為中樞神經刺激劑,已有多年使用經驗,副作用如食慾下降、失眠,多可透過劑量與時機調整。她強調「藥物不是萬靈丹,但是重要輔助工具」,多數在6歲以上才考慮使用。年紀太小則以行為介入與親職訓練為主。她提醒,應依年齡與發展目標規劃治療,搭配心理與家庭支持,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為強化早療機制,國健署自113年7月起增設「未滿7歲兒童6次發展篩檢」,截至114年3月底累計超過27萬人次,6.2%因疑似發展遲緩被轉介至聯合評估中心,並依臨床觀察或DSM-5準則確認是否為ADHD。

恩主公醫院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對應服務。6歲以下兒童由跨科團隊聯合評估語言、感統、情緒與肢體發展,符合資格者轉介至早療中心進行語言、職能與物理治療;6歲以上則由精神科與復健科合作,長期追蹤注意力、學習與情緒發展,並設定具體治療目標。

蔡芳茹呼籲,真正有效的ADHD照護需仰賴「家庭、學校與醫療」三方齊力合作。她強調,只要大家願意攜手,每一次發現,都可能是孩子改變命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