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最新揭露,美國散戶正淪為一場精密設計的中資股詐騙獵物。猶他州一名大學教授林德斯特羅姆(Braden Lindstrom)因聽信社群媒體上的「財務顧問」建議,投入資金買入一家中國物流公司 Jayud Global Logistics 股票,結果僅數日內慘賠 8 萬美元(約新台幣 260 萬元)。專家警告,這類詐騙已經成為美股市場的「割韭菜新套路」,且難以追責。

Jayud Global Logistics 是一家位於中國深圳的小型航運公司, 2023 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從 2024 年 12 月起,其股價短時間內飆升,引發投資人瘋搶,然而到了 2025 年 4 月 1 日,股價竟從每股 8 美元瞬間暴跌至 0.35 美元,跌幅高達 96%,目前僅剩 0.19 美元,幾乎歸零。

當前熱搜:台南逾4萬8千多戶仍停電 黃偉哲臉書灌5千多則留言抱怨

林德斯特羅姆痛批自己遭「設局」,而這樣的經驗並非孤例。包括他在內的 96 位受害者已組成自救團體,統計損失金額高達 900 萬美元(近新台幣 3 億元)。他們多數是透過 Facebook 與 Instagram 上投資廣告誤入陷阱,廣告甚至將 Jayud 包裝為「搖錢樹 5 號」,並謊稱即將被大型航運公司收購,股價將再創高峰。

當林德斯特羅姆意識到受騙, WhatsApp 投資群組的管理員竟還建議他再投資另一家中資公司「麗翔教育控股(Lixiang Education Holding)」以「補回虧損」,所幸他並未再度上鉤。

與傳統詐騙不同,這類詐騙操作對象是真實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根據報導,操盤者多為交易員集團,他們早已用極低的價格(甚至直接從公司手中)持有大量股票,接著透過社群媒體製造利多消息,誘騙散戶高價買入,最後高位出貨、股價暴跌,投資人瞬間慘賠。

美國交易員與監管調查人員指出,這類中企「合法包裝、實則詐騙」的案例已經在美股出現數十次。尤其是近年來納斯達克湧現的小型 IPO 公司,成為此類行為的溫床。

根據 FactSet 統計,自 2020 年起,近 60 家中國公司赴納斯達克 IPO,每家融資額不超過 1500 萬美元;而過去兩年中,逾三分之一公司單日股價暴跌超過 50%,其中甚至有 17 家港股公司市值在一天內蒸發一半。

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早在 2022 年就警告,這些小型 IPO 往往與詐欺操作有關,內部持股高度集中,操控風險極高。該局高級副總裁布萊恩・史密斯直言:「這種情況在整個產業中屢見不鮮。」

面對頻繁爆發的跨國證券詐騙,美國司法部目前已將此列為白領犯罪優先打擊項目。刑事部門負責人馬修・加萊奧蒂(Matthew Galeotti)表示,已成立專案團隊,負責追查並根除操控者,並力圖追回受害者損失。

不過,由於相關企業與操盤人多數位於中國境內,跨境取證困難,讓美方執法相當受限。

納斯達克則表示,為因應這類風險,已提高高風險公司上市門檻,並自 2025 年 1 月起加快針對「股價跌破 1 美元」企業的退市處理流程。

納斯達克進一步強調:「我們認真對待自身的監管責任。在納斯達克不具備主要權限(例如跨市場交易活動)的情況下,我們仍會主動與其他監管機關與執法單位合作,協助打擊市場操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