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宣布大規模降價,涵蓋王朝網與海洋網多達 22款車型,引發中國汽車市場新一波「內捲式價格戰」,導致 26 日港股與 A 股汽車板塊全面下挫。分析指出,比亞迪面臨四重風險,包括利潤壓縮、技術同質化、海外阻力及產業內捲,恐步恆大後塵,引發連鎖性產業震盪。
據《大紀元》報導,比亞迪此波降價幅度驚人,其中「海豹」雙電機版混動轎車直降 5.3萬元,售價降至 10.3萬元,降幅高達 34%。不過,《路透社》報導指出,優惠價格需透過以舊換新才能享有。消息一出,吉利、上汽、零跑等車企紛紛跟進,釋出限時購車優惠與現金補貼。港股市場反應激烈,比亞迪股價單日重挫超 8%,吉利下跌 9%,長城跌 5%;A 股方面,比亞迪下跌近 6%,賽力斯、上汽、廣汽、長城亦全面走弱。
自 2023 年特斯拉率先降價以來,中國車市已歷近 900天的連續價格戰。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4 年已有超過 200款車型主動或被動加入價格廝殺,平均降價幅度達 9.2%,導致全行業利潤率下探至 3%以下,單車虧損成常態。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多次公開對價格戰表達憂慮。他直言,「汽車業裡的恆大已經存在,只是還沒爆」,並批評當前車市過度資本化、銷售造假、偷工減料,甚至存在「新車當二手車賣」等亂象。他指出,一些車款價格從 20多萬元暴跌至 10多萬,「工業產品怎可能降價 10萬還保證品質?」結果就是消費者買到劣質車,承擔品質風險。
魏建軍在接受《新浪財經訪》談時更直言:「純電車虧損都特別嚴重,資本賺完該走的也走了,現在只剩產業本身還在賠錢撐著。」他認為電動車應避免被資本裹挾,並呼籲對全行業進行審計,以保證產業安全。同時建議,新能源補貼應退出歷史舞台,政策資源應聚焦於支持產業健康發展,並強調中國汽車應提供多元動力解決方案,服務全球市場,而非「all in 電動車」。

市場觀察指出,比亞迪這輪激進降價也顯露其龐大庫存壓力。汽車之家旗下自媒體「車家號」指出,比亞迪面臨四重風險:其一為利潤下滑,2024 年淨利潤率為 5.2%,較去年下降 1.8個百分點;其二為技術優勢被競爭對手迅速追趕;第三為海外市場受限於歐盟與美國的反補貼政策,全球化計劃受阻;最後是產業「內捲」導致整體品質下滑。
此外,比亞迪經銷商也遭遇壓力。據「汽車銷售員李明」透露,比亞迪給予經銷商的提車任務過高,導致月均庫存深度達 2.5個月,遠超行業警戒線,現金流壓力劇增。近期,山東乾城與遼寧興旗兩家比亞迪 4S 店倒閉,造成上千名車主受損。
供應鏈亦無法倖免。《介面新聞》報導指出,在過去兩年的降價壓力下,零部件供應商已處於極限邊緣,不僅要接受年降幅從 5% 提升至 20%,還面臨回款時間被拉長至 90天以上,資金周轉困難。根據 Wind 數據,16家中國汽車公司平均應付帳款天數為 182天,幾乎為國際車企的兩倍。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資料,今年四月汽車庫存達 350萬輛,創下去年底以來新高,平均庫存天數達 57天,逼近紅線。比亞迪今年二月推出「上帝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後,老舊無此功能的車型面臨去庫存壓力,經銷商積壓問題加劇。

在過去兩年的降價壓力下,零部件供應商已處於極限邊緣,不僅要接受年降幅從 5% 提升至 20%,還面臨回款時間被拉長至 90 天以上,資金周轉困難。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