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稀土供應可能因政策變動而中斷的風險,越來越多西方企業採取「中國+1」或「中國+N」的供應鏈多元化策略,尋求來自巴西等地的替代來源,儘管這意味著更高的成本與投資。
《華爾街日報》19 日報導指出,在巴西一處稀土礦業試點工廠中,技術人員正在培訓工人如何操作機械翻動紅土,從中分離出富含金屬的堊質岩石。這些稀土金屬是電動車、智慧型手機與飛彈等設備中不可或缺的磁鐵原料,最終目的地不再是中國,而是美國。
現正最夯:第六架被打落的是幻象戰機? 巴國專家公開證據 法國達梭又糗了
中國目前掌握全球約 70% 的稀土開採量與 90% 的加工能力。許多國家的稀土礦石仍需送往中國精煉,這成為美國與其他國家在建立完整本土供應鏈上的重大隱憂。
今年 4 月,美國對中加徵新關稅後,北京宣布加強稀土材料的出口限制;5 月雖因雙方暫時達成關稅協議而放寬部分出口,但地緣政治緊張未解,西方業者加速尋找中國以外的供應來源。

西方企業正積極投資海外項目。加拿大阿卡萊拉資源公司(Aclara Resources)即在巴西推動清潔稀土開採計畫。執行長拉蒙·巴魯阿(Ramón Barúa)指出:「我們正目睹需求如海嘯般湧來。」該公司計劃供應美國一座新建加工廠所需原料,該廠將負責將稀土分離成單一元素。
早在 2024 年,德國 VAC 公司已與阿卡萊拉簽署供應協議,並獲美國國防部提供 9,400 萬美元資金,在南卡羅來納州興建磁鐵工廠,為通用汽車等企業供應稀土產品。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巴西擁有約 2,100 萬噸稀土儲量,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中國。該國亦擁有豐富的重稀土元素,如鏑與鋱,對製造高溫環境下不失磁性的電動車磁鐵至關重要。

川普政府早於 2020 年即宣佈稀土為戰略物資,列入國家緊急應對範圍。他於 2025 年重返白宮後再次將稀土供應鏈安全列為優先事項。過去五年來,美國已投入數億美元復興本土稀土與磁鐵產業,以擺脫對中國的長期依賴。
歐洲亦不落人後。歐盟設定目標,希望未來 40% 的關鍵原料能在歐盟內部加工,並限制任一外部國家對特定資源的供應比重不得超過總消耗的 65%,以防中國對稀土供應的壟斷成為歐洲產業風險。
除了成本考量,環保標準也成為西方企業布局的關鍵。阿卡萊拉的稀土開採技術以環境友善為核心,不需興建尾礦壩,開採過程中洗滌後的黏土可回填原位。稀土專家喬恩·希卡維(Jon Hykawy)強調:「對環境保護的關注與否,是中國企業與阿卡萊拉在巴西最大的區別。」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爭議紀錄。2025 年 2 月,中國國營中冶集團在尚比亞一處礦山發生尾礦壩潰壩事故,約 5,000 萬升含酸性與重金屬廢物流入主要河流,導致生態浩劫。數日後,另一中資礦山又發生酸性物質洩漏事故,並傳出違令營運與工人死亡的消息。
此外,澳洲稀土企業萊納斯公司(Lynas Rare Earths)也在日前宣布,其位於馬來西亞關丹的工廠成功啟動重稀土氧化鏑的分離產線,成為中國以外首家商業化重稀土加工的供應商。

歐盟設定目標,希望未來 40% 的關鍵原料能在歐盟內部加工,並限制任一外部國家對特定資源的供應比重不得超過總消耗的 65%,以防中國對稀土供應的壟斷成為歐洲產業風險。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