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面對美國關稅重壓,多數國家選擇談判尋求緩衝與利益最大化,唯獨中國高調強硬,口頭上堅稱「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實則是拒談到底。北京口中的「原則立場」早已淪為遮羞布,只要中國主動談就是跪,似乎一跪就意味著整座「民族復興」的敘事大廈瞬間坍塌。習近平深知,一旦開口,他親手打造的神話就無處藏身。

一、從復興神話到「制度絕路」

習近平上台以來,構築出一個宏大的敘事機器:中國要從百年屈辱走向民族復興;要從制度自信走向東昇西降;要從歷史悲情轉化為大國崛起的鬥爭劇本。他親手將整個政權綁在自己的敘事之上,讓14億人陪他演出這場無法中途下戲的政治神話。

然而,他刻意忽視一個根本事實:中國之所以崛起,不是靠鬥爭,不是靠鬧劇式的民族主義,而是因為鄧小平當年有勇氣「摸著石頭過河」,讓中國融入全球化體系,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江澤民時代成功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出口導向型經濟打開國際市場的機會之窗。真正讓中國強大的,是務實,而非鼓譟;是低調承擔,而非高聲怒吼。

相比之下,習近平既無鄧的務實,也無江的靈活。他不願承認中國的成功來自「韜光養晦」,只願高聲宣揚「打壓中國」、「圍堵中國」的危機敘述,因為這才有利於他強化個人崇拜、維持「定於一尊」的控制模式。

但現實是殘酷的。當決策權限收攏至「一人之手」,中國便失去了制度校正與修復的能力。封控、清零、戰狼、禁談……每一項政策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延長崩潰的期限。國家治理從一條本可修正的軌道,走上了不容掉頭的斷頭台。

所謂的「不跪」,其實是「跪不起來」。川普1.0曾經中國的談判代表,被劃入自由派,如今無一被重用。雖然指派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WTO官僚在表面上裝點門面,實則是一場自我貶格的政治隱退。這不是強硬,而是戰略性自我消音。

二、「東昇西降」的集體幻覺破滅

川普二度入主白宮,美國以國債與赤字為槓桿,大舉拉開對中經貿戰線。中國原應因應布局,卻選擇以「冷處理」自保民族主義神話。不升級、不對話、不主動,這不是戰略計算,而是政權對失控敘事的本能逃避。

那些被捧為體制奇蹟的概念——人民幣國際化、數位貨幣攻勢——如今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微乎其微,不足為道。所謂「中國模式」與「中國道路」,不過是紙上談兵,連戰狼外交都熄火,轉為沉默的孤狼悲鳴。

與其說中國遭到西方打壓,不如說習近平主動切斷了通往繁榮的路。他選擇放棄全球最大市場溝通的角色,不管中國內製造業的倒閉潮,反而在話語上高舉反西方大旗,把一切外部制約描繪為亡我之心不死,以此凝聚民族情緒、轉移內部壓力與失業潮。

三、崛起只是幻術,潰敗才是現實

當青年找不到工作,企業排隊破產,房市成為懸崖,內需低迷如死水,政權的沉默愈發刺耳。曾經那位自信滿滿操弄民族情緒的領袖,如今連續劇都無法編下去。中國陷入內外交困之際,最高領導人卻選擇對內讚歌高唱、對外噤聲以對。

極權最虛偽之處,就在於它能製造聲勢,卻無法承受現實。習近平對內塑造「偉大復興」的神格,對外卻無法說出一句實話,連面對川普關稅都不敢對等出招,何談復興?

結語:

習近平拒談,不是因為原則,而是因為現實早已掏空了他的敘事。談,就是向人民承認自己一路走來都是錯的;跪,則是對極權幻象的致命一擊。他不談,不是堅定,而是脆弱;不跪,不是自信,而是害怕崩潰的聲音從談判桌底下傳來。

當一個人將國家的命運等同於自己的面子,當「談」成了死亡的代名詞,那麼這個領袖的命運,早已與其神話一同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