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豬肉儀表板」系統(6)日揭露最新邊境查驗結果,再有兩批從澳洲進口的冷凍豬腳被檢出含有萊克多巴胺,總重量達到47.25公噸。這兩批豬腳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分別為0.002 ppm與0.003 ppm,均符合台灣針對豬雜碎等其他可食部位所設定的0.01 ppm容許標準。食藥署長姜至剛對此表示,所有放行的食品都經過科學分析,風險在可接受範圍,但他同時提醒,沒有食品是絕對的零風險。

根據食藥署公布的資訊,這兩批檢出萊克多巴胺的澳洲進口豬肉,產品品項皆為「豬其他可食部位(豬腳)」,重量各為23.71公噸及23.54公噸,是(5)日進口的貨品。姜至剛說明,這次檢出的澳洲冷凍豬腳,與先前首批被驗出的萊劑豬腳來自同一個澳洲製造廠,只是由不同的進口業者引進。由於檢驗結果符合台灣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中,其他可供食用部位萊克多巴胺需低於0.01 ppm的規定,因此判定為合格產品。他也重申,會秉持查驗結果透明的原則,將所有相關資訊公開揭露。

台灣自2021年1月1日起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並訂定各部位的殘留容許量標準,分別是肌肉及脂肪(含皮)為0.01ppm,肝臟及腎臟均為0.04ppm,胃、腸、心、肺、舌、肚、腦、血等其他可食部位則為0.01ppm。

姜至剛指出,從2021年元旦至今年4月30日期間,邊境報驗的豬肉及其可食部位產品累計超過2萬5466批,當中檢出含萊克多巴胺的僅有目前的3批澳洲豬肉。相較之下,同一時期牛肉產品檢出含萊克多巴胺者多達2493批,這些絕大多數都合規通關,僅有6批不合格產品被退運或銷毀。他認為,豬肉檢出的批數與牛肉相比,數量明顯偏低,幾乎不成比例,可說是「零頭」。

談及食安議題,姜至剛表達他希望成為一位「安心的署長」,目標是讓全體國人都能吃得安心,進而達到身心靈的健康。他解釋,身體上可能的風險會由食藥署進行評估並告知民眾,但心理上的感受需要民眾自行建立調適,靈魂層面更需提升。他再次提到,所有獲准通關的食品都經過科學分析,確認風險是可接受的,但也必須認知到「不會是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