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幣短短連兩個交易日暴力升值,漲幅各超過 1元,引發台北匯市巨大震撼。由於持續升值恐不利企業出口獲利的預期,也拖累了台股昨(5)日走勢,然而,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認為,這波台幣走升「是事件而非趨勢」,國內出口廠商搶在關稅前瘋狂拉貨也是推力,一旦讓台幣暴衝的因素消退,匯市就會冷靜下來。
央行昨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這一波推動台幣走強的主要力道為市場對升值的預期心理發酵,以出口商恐慌性拋匯為主,加上看好外資匯入助攻等因素所致。終場新台幣兌一美元收在 31.064元,強勁升值 9.19角,單日升幅達 3.07%,盤中高點 29.59元閃現。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於個人臉書上表示,影響台幣兌美元的匯率,主要是由出口商拋匯的力道決定。而出口商拋匯的力道,一般而言跟台灣出口年增率成正比。當外貿成長率高時,台幣應該就要升值。然後,一旦台幣升值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出口競爭力,然後外貿動能就會衰減,台幣也自然而然就貶值,進而形成一個動態均衡的循環。


李鎮宇表示,但過去兩年出現的嚴重的脫鉤(decouple)現象,原因在於疫情期間因美國暴力升息,加上 AI 題材導致美股大漲,所以有大量台灣民間的資金紛紛換成美元,並投入美股、美債等海外資產。「這個原因導致大量的投資資金,賣了台幣換美金,壓抑了台幣匯率走勢。所以,過去這兩年台幣匯率是被實質低估的。」
不過李鎮宇指出,台幣原先維持貶勢,在兩件事發生後出現扭轉:
首先,川普暫停關稅 90 天,讓原本要因關稅戰衰退的出口外貿增速,廠商提前拉貨的規模跳升,出口商拋匯的力道也非常強,讓升值的力量比原來強很多。
再者,就是原本預期川普上任之後,美股、美債能有好表現的人發現,原來是一場幻夢,加上川普的政策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讓投資人漸漸失去對美國商品的信心,所以也開始回流台幣。
李鎮宇認為,由於這兩股力量結合,引發了短時間內的新台幣強升,但這是單一事件的結果,不代表趨勢改變。他也預期,美國可能在六月初會於中國談成貿易協議,中國央行之後一定會讓人民幣走貶,人民幣一旦貶值,台幣不可能獨強;另外,提前拉貨的動能在六、七月後一定會慢慢消退,不可能一直升值。
「大家回想一下,一個半月前,台灣眾多經濟學家還在說台幣趨勢是貶值到 35元,才一個半月就突然變成升值到 25元??這真的太扯了啦。事件跟趨勢不是相同的東西。」李鎮宇強調,這波台幣為「事件性暴衝」而非長期趨勢,呼籲市場勿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