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美國新任海軍部長費蘭(John Phelan)透露,美國政府擬放寬傳統限制,尋求日本協助建造軍民兩用船舶,並鼓勵日本企業投資美國西海岸造船業,從國家安全與經濟層面深化美日合作。費蘭28日訪日時向防衛大臣相中谷元轉達建議,並計畫會晤日本企業代表並考察造船廠。

美國以《瓊斯法案》(Jones Act)與《伯恩斯·托爾弗森修正案》(The Byrnes-Tollefson Amendment)保護本土造船業,限制軍艦與沿海商船須在美國建造。但現實狀況顯示,美國船舶製造受限技術工人、生產設施的短缺以及掠奪性的承包制度,使造船業陷入「永無止境的危機處理狀態」(perpetual state of triage)。特別是面對中國造船能力占全球逾50%、遠超美國200倍的差距,美國智庫自2023年起即屢屢警示「中國威脅」。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今年3月報告指出,中國軍商合一的造船模式擴大其海軍優勢。而美國也開始研議是否將軍民兩用船允許盟國協助建造。

根據了解,美國國會3月初提出的《海軍準備狀態保障法》,允許將美國海軍艦艇的工程,交由日韓等盟國進行,條件包括費用低於美國且不得涉中資,確實可能有助於美國擺脫造船業困境。不過,日本專家分析,造船廠在2028年前的排程幾已滿檔,並無擴產空間;而投資美國船廠,則可能陷入美國缺工、高工資、不同企業文化等因素限制。基本上並不看好短期增產能力及長期投資意願。但另有專家認為,若涉及安保與其他區域政治議題,日本還是有可能以政策投資方式進行,只是是否能達到預期規模,則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