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近年推動「安心行計畫」,在交通熱點設置行人護欄,以提升行人安全。對此,台北市議員王欣儀日前質詢時指出,不少人反映護欄樣式冰冷、圖案繁複且壓迫感重,就像是「被關在柵欄」裡,且對市容造成破壞,觀感很差,她呼籲市府應重視民眾感受,改善設計!

她表示,根據北市府新工處回覆,目前市府設置行人護欄的依據,是根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及《公路橋梁設計規範》進行,通常由交通局或里長會勘提出需求,再交由新工處辦理施作。目前護欄設計型式「僅有4種」,是由設計顧問公司製作樣式。

台北市新生南路與和平東路交叉口天橋拆除後,新設的行人護欄美觀欠佳。 圖: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辦公室/提供

王欣儀指出,目前台北市街頭仍有近半數護欄使用傳統白鐵材質,民眾普遍反映「實在太醜了」。她強調,市府應優先考量通透性高、線條簡潔、能與市容整合且兼具美感的設計,以降低「被柵欄包圍」的視覺壓力!

她也進一步提出國際案例佐證,例如日本多個城市便以簡潔、富含在地文化的護欄設計聞名。從江戶川區象徵「河」的波紋圖樣,到足立區使用區花「鬱金香」、北區以「北」字為主題設計,甚至京都花見小路更以花草圖樣與流線造型,展現「幽玄之美」,融合當地風貌與文化識別!

北市行人護欄遭批美學不足,台北市議員王欣儀以日本為例,促市府改善設計。 圖: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辦公室/提供

而台北市也有類似成功經驗可供參考,水利處自109年推動的「臺北蓋水」計畫,即在雨水人孔蓋上設計具在地特色圖案,不僅提升街景,也成功打造市政品牌,成為旅客打卡、城市文創的亮點之一。

王欣儀強調,當基礎建設融入設計思維,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功能性設施,而能轉化為展現城市風貌與文化識別的公共資產。她呼籲市府應跳脫傳統思維,朝向開放設計、鼓勵市民參與的方向邁進,讓行人護欄不只是冷冰冰的隔離設施,而是能轉化為街景的亮點,成為專屬的城市識別與美學品牌。

對此,工務局長黃一平答詢表示,感謝議員提出寶貴建議,市府將朝建議方向積極研議,並預計在一個月內提出初步規劃構想。由於涉及參與式討論與社會共識的建立,後續將用約半年時間廣泛蒐集意見,作為推動改善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