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研究發現,女性在初次見面時,光憑氣味就能形成對他人的初步好惡感。這份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強調,儘管氣味在社交互動中常被忽略,但其影響可能比我們所認為的更為深遠。
據《紐約郵報》報導,作者扎亞斯(Vivian Zayas)的研究指出,面對面互動中,除了語言、表情和肢體語言外,氣味或許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好感度。扎亞斯與第一作者蓋比(Jessica Gaby)主導的研究探討「外交氣味」的概念,這種氣味不僅僅是我們的體味,還包括了我們用的除臭劑、香水、衣物清潔劑的味道,甚至午餐殘留的氣味也可能包含在內。
這項社交實驗招募40名年齡介於18至30歲的女性,參與「快速交友」(speed-friending)實驗,實驗流程包含2個階段,首先,參與者穿著普通棉質T恤12小時,以採集其獨特的體味。她們會依據聞到的他人T恤氣味進行評價,接著再快速瀏覽(100毫秒)對方臉部照片,並根據第一眼印象判斷是否可能成為朋友。隨後實驗進入實質互動環節,所有參與者會進行10輪面對面交談,每輪持續4分鐘。互動結束後,他們會再聞一次同一件T恤,然後重新給它的氣味打分數。
研究顯示,初次嗅聞氣味就能預測女性對彼此面對面互動的好感度。這表示,氣味在女性判斷彼此是否合適方面扮演著直覺性的角色。不過,氣味的評價會隨著互動而改變。愉快的交流能使原本普通的氣味轉為「好聞」,反之,不愉快的互動則可能顯著降低氣味的評價。蓋比認為,嗅覺經驗和社交互動是相互影響的。人們對體味的感知是動態的,會受到過去經驗和當下互動而動態調整。
蓋比指出,「外交氣味」其實是由許多個人化的細節構成,像是飲食習慣、寵物偏好(貓或狗)、甚至洗衣精的選擇。這些氣味線索與生活習慣緊密相連,不知不覺地透露出我們的個性和價值觀。
扎亞斯強調,這項研究揭示了氣味在社交判斷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她認為人類能憑藉敏銳的嗅覺洞察細微的社交資訊,這種「感知上的協調」遠超出意識層面。因此,人際關係的發展可能早已受到難以察覺的氣味所左右,而不僅僅是言語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