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再升溫,已開始對雙方能源貿易產生深遠影響。英國《金融時報》18 日引述航運數據指出,自 2 月初以來,中國已連續逾 70 天未再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創下五年來最長的貿易間隔紀錄。此舉被視為北京對華盛頓關稅政策反制措施的一環,也為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前景蒙上陰影。

報導指出,最後一艘從美國德州出發的 LNG 運輸船於 2 月 6 日抵達福建,之後兩國間再無類似船隻靠港。另有一艘原訂前往中國的美國液化天然氣船則因未能趕在 2 月 10 日中方加徵 15% 關稅前抵達中國,途中改變航線,最終改靠孟加拉。

LNG船示意圖。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北京自 2 月 10 日起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包括液化天然氣,稅率達 15%。而在美方再度拋出「對等關稅」說法後,中國於 4 月 4 日宣佈,將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基礎上再加徵 34% 的關稅,使得美國 LNG 進口關稅總額升至 49%,幾乎完全削弱其價格競爭力。

中國與美國分別為全球最大 LNG 買家與賣家。美國 2024 年 LNG 出口量預估達 8,690 萬噸,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3 年中國進口量為 7,132 萬噸。但地緣政治張力導致雙方近年逐步脫鉤。中國去年從美國進口的 LNG 僅占總量 6%,遠低於 2021 年時的 11% 高峰。

「這將產生長期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能源專家索菲·科爾博直言,「中國 LNG 買家不太可能再與美方簽下新的長期合約。」

數據顯示,中國已暫停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圖:翻攝自騰訊網

據船舶追蹤機構Kpler統計,目前仍有13份中美之間的LNG長期合約尚在履行中,有效期最長至2049年。不過,在面對高通膨與關稅壓力下,中方進口商正積極尋求重新談判。Kpler分析師吉莉安·博卡拉表示,短期內中美LNG貿易重啟的可能性不高,「中國可承受這些貨物的損失。」

在中美貿易惡化的背景下,中國正加速尋求其他能源供應來源。今年3月,澳洲能源巨頭伍德賽德能源與中國華潤燃氣簽署為期 15 年的 LNG 長約,預計自 2027 年起每年供應 60 萬噸。此外,俄羅斯對中國 LNG 出口亦在穩定增長,2024 年輸華量年增 3.29%,達 830 萬噸,成為中國第三大供應國。

彭博報導也指出,中國進口商現已將焦點轉向亞太與中東等區域,避開與美國的新交易。

除天然氣外,中國對美國石油的採購亦大幅減少。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自美石油進口量較去年同期銳減 90%,而來自加拿大的進口量卻暴增 700%。若按每桶 60 美元計算,這將令美國每年損失高達 200 億美元的能源出口收入。

若按每桶 60 美元計算,這將令美國每年損失高達 200 億美元的能源出口收入。 圖:翻攝自X帳號@rainbow78521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強化自身能源安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 1 至 2 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天然氣產量為 433 億立方公尺,年增 3.7%。外加俄羅斯陸路供氣、煤炭與再生能源等替代來源逐漸成形,使中國對美能源依賴進一步降低。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指出,中國天然氣供應多元化戰略已初見成效,未來對海運能源依賴有望進一步減少。

2024 年中國自美石油進口量較去年同期銳減 90%,而來自加拿大的進口量卻暴增 700%。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