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急診壅塞問題長期懸而未決,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提出關鍵見解,他指出台灣健保制度實質上「鼓勵人消費醫療」,使病人傾向住院且住院時間遠較其他國家長,這導致病床周轉率低落,形成急診待床瓶頸。他表示,經過超過10年的分級醫療推動成效有限,健保體系下醫療需求不斷膨脹,而專業人力卻持續減少,形成不可逆轉的結構性問題。若不重新檢討健保機制,未來情況恐更加嚴峻。
姜冠宇在臉書上發文指出,台灣分級醫療政策推行超過十年,成果卻有限:「分級醫療多少年前在喊,超過十年了吧。我們以為自己做到了一些什麼,結果到現在,看來仍然是一樣。」他回憶某位老師的觀點:「你現在各種措施一直優化醫療量能,但是仍然會不斷浮出更多的醫療需求,越來越多的需求與品質要求,但是越來越少的專業人力,這是不可逆的,下個十年又要怎麼做?」
比較國際經驗,姜醫師發現台灣住院天數顯著高於其他國家:「基本上急性住院病房住院天數都是台灣的一半,4-6天之類,不滿一週還急著出院。」國外住院治療通常「點到為止」,且病人行為上明顯不喜歡住院。相較之下,台灣醫師即使讓病人住院兩週仍被視為高效率,甚至還可能因「太快出院」而引發醫病糾紛。
姜醫師坦言,病人常向他「求多住幾天」,同時醫院公務群組卻「求翻床率、求騰出空床」,形成矛盾局面,「我都是笑在心裡,不過算了,在不同位置都各有難處。」他直指問題核心:「主要是台灣健保是『鼓勵人消費醫療的』,給病人的優惠多,讓病人很喜歡住院,然後擠壓到醫療業務的給付。」他觀察到有工作在身的病人通常急著出院,會督促醫師完成治療進度,甚至簡化治療,但隨著人口老化,希望在醫院多住一段時間的病人和家屬比例「像浪潮一樣升高」。
姜冠宇也提出假設,如果頻繁往返急診、頻繁住院、超長急診待床與超長住院、短期再住院等,這些很容易在醫院產生超額成本的項目,是由「病人家庭」去承擔的話,結果將大不相同:「此時病人寧可盡早回家,我想這一切結果會很不一樣。」他認為,解決床位問題「某種程度要轉嫁病人才做得到,然而這就是台灣健保所作不到的事,但是始終沒有人願意當那個『壞人』。」面對這一困境,他感嘆自己的見解「也就只是一席話」,最後表示:「大家都沒有錯,好好辦好自己的角色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