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川普在第二任期的就職典禮當天,迅速簽署行政命令,成立了「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簡稱 DOGE),並任命特斯拉 CEO伊隆·馬斯克為主管。這一舉動震驚了美國政壇,也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根據馬斯克的構想,DOGE 的核心目標是削減2兆美元的聯邦支出,雖然他坦承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削減可能約為1兆美元。為此,DOGE 採取了一系列激進改革措施,包括:裁減9,500 名聯邦政府員工,削減人事開支;推出「買斷」計劃,約77,000 名政府雇員自願離職,獲得8 個月薪資作為補償;加強政府支出的審查機制,以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這場改革並非毫無阻力。聯邦法院陸續收到針對 DOGE 的訴訟,政府雇員工會也強烈反對,認為大規模裁員會影響公共服務品質。儘管如此,川普政府仍在推動變革,試圖以「企業式管理」取代傳統官僚體系。
中國的財政壓力與政府低效率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行政效率問題更為嚴峻。根據中國官方數據,目前財政供養人員包括:公務員:約 800 萬人;如果加上機關事業單位合同人員:約 4,835.9 萬人;如果再加上國有企業員工:約 7,900 萬人;如果再加上退休及離休人員,總數遠超 8,000 萬人。
換言之,中國至少有8,000萬人直接受到政府財政支持,這還未計入政府補貼的其他領域。2021 年,中國的全年稅收收入為 17.2 萬億元,其中7.04 萬億元用於財政供養人員的工資支出,占比接近40%。如果再考慮到公立機構的運營成本,財政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近年來,中國雖然多次進行「大部委改革」,試圖透過合併部門、精簡人員來提升效率,但成效有限,越改膨脹越大。另一方面,反腐運動年年進行,貪腐案件卻層出不窮,涉案金額屢創新高,讓人懷疑所謂改革是否真的有效。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比川普更需要一個「馬斯克」來進行政府效率改革。然而,即便馬斯克親自前往中國,也難以突破中國的體制障礙。
馬斯克能拯救中國政府效率嗎?
如果中國要效仿美國成立「政府效率部」,是否可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原因有三:
官僚體系的根深柢固:中國特有的潛規則,中國的政府結構不同於美國,擁有龐大的官僚階層,許多部門設立的目的並非提高效率,而是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與監管。簡單裁員,將導致社會穩定問題,甚至影響黨內政治平衡。
市場經濟受政府高度控制:馬斯克的創新能力來自於自由市場經濟,但中國的市場環境受到政府嚴格監管,企業要想發展,必須與政府維持良好關係,受到中國政府監管,這使得真正獨立的創新型企業難以出現。
資訊管制與缺乏透明度:馬斯克的經營風格強調資訊公開,例如他在 Twitter(現 X)上與員工直接對話、批評美國政府政策,甚至與股東爭論。但在中國,這樣的做法不可能發生,因為資訊管制與言論審查會限制企業家的發聲空間,甚至可能觸犯「洩密」相關法規。
這些因素使得中國難以培養出像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即便有類似的創業者,也會面臨與政府博弈的困境,最好的結局恐怕是像馬雲一樣淡出,甚至選擇離開中國市場。
中國政府效率改革,已落後於越南?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政府改革已逐漸失去動力。相較之下,越南在近年來的行政改革顯示出更強的執行力,其政府持續推動精簡機構、加強反腐,並吸引外資,某些層面甚至已超越中國。隨著中國財政負擔日益沉重,政府的低效率問題若無法解決,將影響經濟發展,甚至威脅到政權的穩定性。習近平需要馬斯克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當前的中國體制下,馬斯克式的改革恐怕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