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媒體《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4日報導,為提供海軍陸戰隊航空器後勤維修工作,本週最新發布的「2025年航空計劃」,海軍陸戰隊提議需要「新型航空後勤支援艦」,取代現有2艘1960年代下水、由商船改裝的萊特級航空支援艦(Wright-classaviation logistics support ship)。
報導指出,由美國海事管理局(MARAD)運管的萊特號(SS Wright,T-AVB-3)和柯蒂斯號(SS Curtiss,T-AVB-4),自1980年代接收這2艘船艦後,即「永久分配」給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MSC),支援海軍陸戰隊固定式、傾斜旋轉式和旋轉翼飛機的中級保養維護工作。而即使以接收日期計算,這2艘航空支援艦也即將服役半世紀,根據規劃2艘船艦預計於2030和2033退役。
美國海軍在《部隊設計-2030》中,盛讚「這種航空支援艦的獨特之處,支持聯合演習和作戰規劃的多種角色作戰」,認為萊特級艦艇支援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和分散式航空作戰(Distributed Aviation Operation,DAO)概念,表示將持續努力對艦艇進行現代化改造並塑造其替代品,重新定義在未來作戰環境中支持戰鬥的方式。不過,文件書寫是一回事,實際動作又是另一回事;由於遲遲不見造艦、改裝計畫,海軍陸戰隊最新的「2025年航空計劃」直接警告,如果不更換新的艦艇「將會出現嚴重短缺」。
海軍陸戰隊為下一代航空後勤支援艦開出7項要求,包括「戰鬥後勤艦隊艦艇補給」、「中級維護設施」、「多個裝載接入點」、「航空和地面雙重維護操作」、「晝夜飛行操作」、「飛機加油」、「海基貨物裝卸」以及「支援400個以上可部署維護設施的可擴展模組」。希望透過新平台修復「戰鬥受損的飛機和零件」,延長海軍陸戰隊的續航戰力。
根據了解,1986年改名為萊特號的航空後勤支援艦,實際上在1969年就已下水,原先是滾裝貨輪;姊妹艦柯蒂斯號也是1986年成為航空支援艦。2艘船分置東、西岸,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任務。2艘船改裝後,除了擴大飛行甲板外,全船有多達300具可移動的維修機械,提供海軍陸戰隊飛機「基地級」的維修工作,所有設備必須動用75架次C-17「全球霸王 Ⅲ」(Globemaste rⅢ)戰略軍用運輸機才能全部載運。作為浮動維修站,航空後勤支援艦由37名商船船員負責航行運作,另配備一支海軍航空維修分隊,總計有3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