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已簽署行政命令,2月起對加拿大、墨西哥輸美商品徵25%關稅,對中國商品徵10%關稅。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指稱,對中國來說,一些主要從事對美出口業務的公司會經歷不同程度的困難。但川普這一輪加關稅早在各方預期之中,中國相關廠商早已未雨綢繆,做了大量準備,美國兜一大圈還得買中國貨。
胡錫進發文寫道,首先要看到,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但川普加關稅是面向世界的,這當中越小的經濟體,風險越大,抵抗力越弱。而中國反貿易戰的能力最強,近年積累的新經驗也最多,在貿易新格局形成的過程中,中國的戰略主動性和應對能力也會是最大的之一。
胡錫進指出,經過上一輪關稅擠壓後,很多中國輸美產品的利潤空間縮小了,有些接近了臨界點,川普接著提高關稅,美方所要分攤的增稅比例必將更高,其中一部分由美國經銷商支付,另一部分只能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拉升美國好不容易降下來的通貨膨脹。中國廠商決不可能賠著本向美國出口。
胡錫進續指,由於關稅作用,其他國家的服裝、玩具、家具、電器等對美出口可能會增加,但是那些東南亞、南美甚至非洲的很多替代產品也是中國廠商遷過去生產的,有些高度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即使沒有美國的加稅,中國廠商也會向外遷移,因為新廠址的員工工資比中國大陸低不止一個台階,大於遷廠所增加的成本,這在服裝行業尤其比較明顯。
胡錫進認為,美國關稅不可能把中國大量行業逼走,包括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因為中國的供應鏈高度成熟,社會非常穩定,而且員工薪酬雖然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但是中國員工技術熟練,責任感高,所有這些構成了難以替代的整體環境,這個綜合優勢不是逃避10%甚至更多一些關稅可以抵消的。所以少數中國工廠外遷很招眼,但它撼動不了格局。
胡錫進強調,中國的產業鏈總體上越來越強大,比如東南亞對美出口服裝,60%以上的布料來自中國。對美出口電器,零部件大多來自中國,只是在當地組裝。那些中國外遷的工廠和依靠中國產業鏈的當地工廠除了對美出口,還會增加在當地及周邊的銷售,使中國供應鏈深入到世界各地的產業中,擴大中國製造在當地的滲透,帶動中國影響的升級。
胡錫進提到,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綜合成本最低的國家,也是供應鏈最完整的國家,對中國不斷加稅,加到最後注定是美國供應商和消費者掏腰包,因為越是接近臨界點,中方將越有不通過降低出口價格支付關稅的底氣,因為美國人通過世界其他地方無法買到同等質量、價格更低的產品。兜一大圈,他們還得直接或間接買中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