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外媒報導,我國正在研發射程超過 2,000 公里的高超音速導彈,計畫將現有的「擎天」超音速巡航導彈進行技術升級,使其具備更快速度與更長射程,以有效提升台灣的防衛能力。此項目由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主導,透過強化引擎技術與新材料的應用,將原本射程 1,200 至 2,000 公里的「擎天」升級為高超音速版本。

根據目前掌握的資訊,科研機構正在執行一項名為「超音速燃燒室駐焰特性及超高溫複合陶瓷材料研究」的計畫,目標在 3 年內完成技術突破。此項技術可提升導彈的耐高溫與推進效能,讓飛行速度超過 5 馬赫,進一步提升台灣的遠程防衛能力。

有軍事專家指出,「擎天」導彈的升級不僅能涵蓋中國沿海的軍事基地,更可能對內陸目標產生嚇阻作用。特別是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成功運用長程飛彈攻擊俄羅斯戰略設施的案例,也讓台灣方面更加關注如何建立有效的遠程打擊能力,藉此強化戰略防禦。

不過,中國軍事觀察人士《矚望雲霄》認為,要從超音速導彈躍升至高超音速導彈,仍然面臨技術上的挑戰。目前世界上高超音速導彈的主要技術路線包括「超燃衝壓引擎」與「水漂彈道技術」,而現有的「擎天」使用的是較為成熟的亞燃衝壓引擎技術。如何突破這道技術門檻,是台灣軍方與科研單位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風洞實驗 圖 : 翻攝自《矚望雲霄》

此外,我國的高超音速風洞測試環境仍不足,將影響導彈的開發效率。專家指出,高超音速導彈的開發過程需要大量測試數據來微調飛行穩定性與導引系統,但目前台灣的基礎設施是否能夠支撐這類高精度技術的測試,仍待進一步觀察。

在量產方面,我國的工業體系與生產鏈仍須擴充。高超音速導彈涉及精密材料、電子控制與推進系統,若要進行大規模量產,恐需仰賴更多國際合作。

儘管技術挑戰尚待克服,但研究團隊積極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的訊號已引起中國的高度關注。中國官方媒體與學者多次強調,台灣若發展遠程打擊能力,將改變兩岸軍事平衡,並對中國沿岸戰略設施構成威脅。

國防部方面則強調,發展高效防禦武器是自主防衛的重要環節,而並非為了挑起區域緊張。專家分析,未來台灣若能成功突破技術瓶頸,將使防禦能力進入新的層級,並提升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嚇阻效果。

隨著烏克蘭戰爭提供了現代戰爭中長程飛彈運用的新戰略思維,「擎天」高超音速導彈計畫未來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我國正在研發射程超過 2,000 公里的高超音速導彈,計畫將現有的「擎天」超音速巡航導彈進行技術升級   圖 : 翻攝自《矚望雲霄》

國防部方面則強調,發展高效防禦武器是自主防衛的重要環節,而並非為了挑起區域緊張。   圖:張良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