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信義區饗饗自助餐食物中毒事件檢出仙人掌桿菌,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今(16)日在臉書發文分析。他特別提醒,該細菌可能引發「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即使是經典美食如炒飯,若保存不當也可能成為細菌溫床。
李柏賢指出,炒飯雖要求粒粒分明、口感層次分明、調味恰到好處、醬香濃郁,雞蛋金黃包裹每顆米粒,但也暗藏食安風險。罪魁禍首就是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這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土壤、空氣和食物中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對於細菌命名的由來,李教授解釋,在顯微鏡下觀察,這種細菌表面布滿短鞭毛,形似仙人掌的刺,因而得名。它具有形成孢子的特性,在不適宜環境下仍能長期存活,若食物未充分加熱,就會快速繁殖並釋放毒素。
「炒飯症候群」主要發生在食用被仙人掌桿菌污染的高澱粉食物後。李柏賢表示,此症候群常見於使用隔夜飯的炒飯,因為保存不當的剩飯最容易成為細菌溫床。該菌雖在80度加熱20分鐘就會死亡,但其耐熱孢子和致吐毒素才是主要致病原因。
感染後會出現兩種型態:一是嘔吐型,潛伏期僅0.5至6小時,出現噁心、劇烈嘔吐,多由長時間放置的米飯引起,其嘔吐毒素(Cereulide)具耐熱性;二是腹瀉型,潛伏期約6至15小時,出現腹痛、水樣腹瀉,常見於受污染的肉類、濃湯或醬汁,其腸毒素(Enterotoxins)不耐熱。
李教授強調,炒飯成為仙人掌桿菌的「最佳舞台」有三大原因:1) 剩飯室溫存放超過2小時會使細菌繁殖並分泌毒素、2) 毒素耐熱性使再加熱也無法消除、以及3) 食材處理不當造成交叉污染。
在菌株特性方面,仙人掌桿菌能形成耐高溫芽孢,最適生長溫度為30度,但能在10至50度間存活,夏季特別易繁殖。預防方法包括:炒飯2小時內食用、需保溫在65度以上、2天內可冷藏於5度以下、超過則建議冷凍,並應保持廚房清潔。
李柏賢提醒,夏季是高發期,保存不當的食品中帶菌率可達7成。雖然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但少數可能出現脫水、嚴重腸胃不適,甚至需住院治療。他呼籲民眾在享受美食時,應特別注意食材保存與處理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