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因出汗少、皮脂分泌減少,皮膚的天然屏障容易受損,若再加上不當的洗澡習慣,更可能引發乾燥、瘙癢及脫屑等「乏脂性濕疹」症狀。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冬季洗澡水溫不宜超過40度,時間應控制在5至10分鐘,並提醒5大高風險族群,可能需要減少洗澡頻率。
冬季洗澡後皮膚乾癢困擾許多人。台大醫院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冬天因出汗少、皮脂分泌減少,皮膚天然屏障本就容易受損,若洗澡太過頻繁、用力搓洗,或使用清潔力過強的沐浴產品,將進一步破壞皮膚表層皮脂膜。由於冬季氣溫低,新皮脂分泌需更長時間恢復,這段「青黃不接」期間,皮膚便易出現乾燥、瘙癢及脫屑等症狀。
黃軒指出,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缺脂性皮炎」(asteatotic dermatitis),又稱「乏脂性濕疹」(asteatotic eczema)、「老年性瘙癢症」(senile pruritus)或「冬季型瘙癢症」(winter itch)。根據《PubMed》研究指出,此類慢性復發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女性及老年人,主要與皮脂分泌減少、皮膚屏障功能損害有密切關聯。
黃軒提出4大預防建議:
1) 控制洗澡時間與水溫,水溫不應超過40度,以免損害皮膚角質層。建議洗澡時間控制在5至10分鐘內,泡澡則不宜超過20分鐘,避免皮膚過度脫水,甚至出現胸悶或供血不足。
2) 選擇合適的清潔產品,乾燥肌膚者應避免使用清潔力過強的皂基沐浴乳,改用滋潤溫和型沐浴露,每日沐浴時甚至可只用清水沖洗。
3) 研究顯示含甘油、尿素或神經醯胺成分的身體乳,能有效緩解皮膚乾燥及瘙癢,建議在沐浴後3分鐘內,趁皮膚濕潤時立即塗抹。
4) 可考慮減少洗澡頻率,建議每2至3天洗一次。
黃軒特別提醒5大高風險族群:1)老年人(因皮脂腺活性下降)、2)異位性皮膚炎患者、3)乾性或敏感性皮膚者、4)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以及5)長期處於乾燥環境者,都更易出現冬季乾癢症狀。建議這些族群應減少沐浴次數,避免過熱水溫,使用滋潤型無皂基清潔品,並在沐浴後立即使用保濕產品。黃軒最後建議,除了適當清潔保養,冬季應注意補充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或堅果),並維持室內濕度在40至60%之間,才能更好地預防皮膚乾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