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美國軍方目前正積極擴充和升級軍備技術,並與商業航運公司密切合作,以整合航運路線為美軍「危機供應鏈」的一部分,以確保在戰爭爆發時的後勤補給能夠充足且順暢,尤其是針對與中國發生衝突的情況。

根據《華爾街日報》昨(1)日報導,自去(2023)年底以來,美國國防部運輸司令部(Transcom)每兩週均會與私人商業航運高層進行會議,討論如何確保戰時後勤補給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以避免作戰部隊因缺乏食物、水、燃料及彈藥而陷入癱瘓。

目前,美軍的貨機和貨船數量不足且老化,僅有 44 艘可用船舶,其中 28 艘將在未來八年內退役;然而新船的採購進度緩慢,在戰爭時,「後勤補給線」往往成為敵軍的主要目標。回顧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案例,後勤遭到摧毀使其戰力大幅削弱,強大的後勤能力可對敵軍形成有效威懾,與此同時,中國不僅是美國的軍事競爭對手,還控制著全球最大物流市場。北京掌控的商業航運公司和外國港口設施,使其在潛在衝突中能有效削弱美軍的後勤運輸能力。

美國五角大廈在 2003 年波斯灣戰爭期間派出 165 艘船隻支援戰場,而與中國的衝突則需要在更為危險的條件下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資和裝備運輸。目前五角大廈僅能保證派遣約 200 艘船進行後勤補給,且在與中國的衝突中,約90%的物資需透過海運運送。運輸司令部前司令范歐沃斯特(Jacqueline Van Ovost)指出,後勤在軍事行動中至關重要,但卻未獲得足夠的關注,運輸司令部希望商業航運公司能處理 80% 的貨運,以分擔軍方的後勤壓力。

然而,協調大規模商船和軍事裝備在戰時的運作是一項艱難任務,運輸司令部目前已經使用約 280 個軟體系統來管理各類物資的採購與運輸,為了應對當前的挑戰,美軍也正在整合商業航運公司的需求,確保戰時的燃料運輸需求。相比之下,中國擁有超過 7,000 艘商船,占全球總數的六分之一,而美國國會則已開始允許海事局採購二手外國船舶以緩解不平衡。

但美國五角大廈仍面臨著「商業航運公司在戰時是否會承擔風險」的疑慮,以及缺乏能在惡劣環境下執行任務的商船水手等挑戰。此外,地理因素也構成挑戰,潛在的衝突可能發生在台灣附近,這使得美軍的補給線面臨中國解放軍的威脅。除了與中國之間的「後勤競賽」之外,美國現今同時面臨著來自俄國、伊朗、北韓及其他武裝組織的威脅,究竟該如何分配佔比及發展,仍需軍方進一步探討。

美國航空母艦雷根號。   圖 : 翻攝自時務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