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川普或民主黨賀錦麗,無論誰在11月5日的美國總統選舉中當選,台灣作為盟友是會與美國站在一起的。但是,作為與美國對抗的中國,它們對誰會更加期待呢?這不僅對於美中問題而言很重要,對於預測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未來,也是很重要的。
北京大學的美國政治研究權威王緝思說:「無論誰當選總統,都會為中國帶來挑戰和不利,」為什麼他會得出這個結論?
一、關注美國對中政策的中國重要人物
王緝思多年來一直是了解中國對美政策之方向的關鍵人物。習近平執政期間,他曾擔任外交部政策顧問委員三年。另一方面,它與美國具有影響力的智庫有所聯繫,對於美國歷屆政府對於中國所做的分析帶來影響。
王緝思在今年8月1日發表一篇題為「中國更喜歡賀錦麗呢?還是川普呢?」的論文,他在論文中抱怨:「這會對中國帶來挑戰和不利」。這是他和三位研究員在美國專門研究國際政治的雜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網路版)上所發表的文章。出版該雜誌的美國外交關係協員會是一個擁有 100多年歷史的組織,與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家、各政府機構、智庫等都有聯繫,因此,在該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對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就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鷹派論文在美國掀起漣漪
王緝思等會發表這篇論文是有原因的。自 5 月以來,距離總統大選還有六個月的時候,在《外交事務》雜誌上,有關美國對中戰略的激烈爭論就持續不斷。
點燃這個導火線的,是曾在川普共和黨政府任職的鷹派評論員博明(Matt Pottinger)和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共同撰寫的一篇論文,題名為「美國必須贏得與中國的競爭」。據說,如果川普連任,該兩名在《外交事務》雙月刊 5/6 月號寄稿的撰稿人,肯定會加入川普政府。
博明擔任總統副助理,負責在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提供建議。他的中文說地很流利,2017年川普政府上台後、中美衝突白熱化前,他率領美國企業代表團參加了習近平所推動的「一帶一路」國際論壇。當時,日本親中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從日本訪中,而「鷹派」的美國人則抵達北京。
共同寫稿人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則是共和黨眾議院議員,也是拜登政府期間美國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的首任主席。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在推動政策的法案化,以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威脅。
博明等人的論文是很激進的,他說「中國正是冷戰的發起者,擾亂國際局勢的原因。它試圖分裂西方,建立起反民主的秩序」、「美國應聯合其盟友,繼續向中國施壓直到其影響力下降」,他攻擊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的軟弱。
這篇論文,在美國國內也引起爭議,有人質疑「他們的目的是準備讓中國共產黨垮台?」四位與歐巴馬和拜登的民主黨政府關係密切的中國問題專家在該雜誌 7/8 月號的刊物上,就發表反駁的文章,一致警告稱,「博明等人的主張是危險的,會發展成為戰爭」。這是由四個人所寫的三篇反駁論文。
首先是拜登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前副主任拉什多西(Rush Doshi)。多西在論文中指出,「中國的體制更迭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與美國無關」,「應該努力於競爭的管理,避免衝突。」
其次是保羅.希爾(Paul Heer)的文章。他從共和黨布希政府到民主黨歐巴馬政府,一直在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負責東亞事務。 Heer是最主張和解的。他說「博明等人誤解了中國的外交戰略。美國和中國甚至有可能和平共處,成為夥伴。」同一份 7/8 月號也有博明等人的反駁。針對此一趨勢,8 月 1 日該雜誌的網路版就發表了王緝思等人的文章。
其次,是在拜登政府擔任國務院顧問的傑西卡.陳.韋斯(Jessica Chen Weiss)和在歐巴馬政府擔任副國務卿的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共同撰寫的論文。他們大聲吆喝說「一個擁有核攻擊能力的超級大國會不戰而降,這是一種幻想」;「如果我們施加壓力來逼迫其改變,我們相反地會加強中國的威權主義」
韋斯和其他人則主張「可以在一些領域進行合作,例如氣候變遷等。」
事實上,在中國,繼博明和 Gallagher 的論文後,Doshi、Weiss 和 Steinberg 及 Heer 的一系列外交論文就被翻譯成中文,並在各種的個人部落格被上網而加以傳播。
博明等人遭到強烈的反對,稱他們是「想瓦解共產黨體制派」。就在此時,由於迫於國內輿論要求中方給予以反駁的壓力,王緝思等人就發表了論文。
王緝思等人的這篇論文也在北京大學網頁上面發布,儘管中國有著言論的限制。論文的中文版也同時被發表,不同尋常的是,這篇文章任何人都可以免費閱讀。未經中國領導階層的許可,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顯然,該文件是中方透過王緝思要向美方所發出的信息。
三、給與三派綽號的中國式寫法
王緝思用中國式的寫法對於每位論文作者取了一個「綽號」。他將鷹派的博明和加拉格爾稱為「新冷戰鬥士」。與現任拜登政府關係密切、試圖平衡美國與中國競爭與合作的多西則稱他為是一位「競爭管理者」。尋求與中國合作的韋斯和史坦伯格則稱之為是「和解者」。
首先,王緝思加以警惕的就是「新冷戰鬥士」。「博明和加拉格爾認為,美國和中國正在進入一場新的冷戰,並致力於採更強硬的戰略來擊敗中國。」
對於「競賽管理者」,王緝思則稱讚說「他們認為美國應該主導競賽,但同時與中國的合作也是不可欠缺的。」王緝思舉出拉什.多西的名字,同時也舉出了拜登總統的助理官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這可能是因他正在協調拜登和習近平的最後一次高峰會議。8月29日,蘇利文訪問中國並會見習近平。這三年來,每當蘇利文會見中國政要時,其後總會召開一場美中峰會。
然後,他也介紹了《與中國的和解派》的韋斯和史坦伯格的共著論文。王緝思說,「和解派擔心與中國的衝突,反對冷戰,認為冷戰是危險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王緝思完全接受「和解派」陣營。「對於中國的政治制度、和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具有不滿,和解派與其他派並沒有什麼不同。」
保羅.希爾的論文比「和解者」更接近中國。儘管希爾是主張對中國的和睦派,但王緝思根本不提他,也不理會他。
四、毛澤東對鷹派寄予厚望
王緝思所強調的是,他告戒不要對下一屆美國政府抱持樂觀態度,無論是川普或賀錦麗。王緝思表示,「美國兩黨有共識,那就是將中國定位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並要將中國加以封鎖。」他宣稱「已經不可能回到合作已成為常態的21世紀之初期了。在可預見的未來,和解是不會實現的。」
王緝思回顧川普政府時代:貿易制裁、半導體管制、台灣和南海,甚至對新冠病毒爆發的責任追究和關閉中國領事館,他認為這些都是在胡亂射擊。「為了進行競爭和對抗,對中國採取了《攻擊性而且沒有一貫性的牽制》。」但是,王思緝說「我認為川普新政府的新關心點是利益的討價還價,」他並補充說,「例如,美國可能迫使中國做出貿易讓步,以換取壓制台灣的挑釁行為。」
另一方面,王緝思警告:對將接任拜登政府的賀錦麗不要放鬆警戒。 「拜登對中國的牽制政策,與川普有明顯的連續性,且會更加系統化,並聚集亞太地區的多邊合作,以圍堵中國。」誠然,拜登上任後,他透過去創造有規律的對話和施壓來「管理競爭」,例如在爭吵之後舉行峰會。「賀錦麗的決策風格也許可能變得更加可以預測。」
但我要慎重地說「賀錦麗將強化戰略競爭,並進一步強化對中國的包圍網。」
王緝思以毛澤東的故事為例,「1972 年,當時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森出人意料地訪問中國,毛澤東對尼克森說,『我喜歡西方政權的鷹派。』對於這句話的含義,王緝思解釋,「尼克森等歷屆鷹派領導人從經濟利益和安全保障的角度面對中國。另一方面,毛澤東對《被認為對東方和解的民主黨政府》卻不斷要求重視民主主義一事則給與批判。」
不過,王緝思卻跟著說:「美國將一邊考慮國內民意,一邊決定對中政策。下一任總統可能會採納三個不同派的最佳建議。我們正在密切關注,這三個之中,那一個會變成主流?」。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現任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