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時代劇《聽海湧》以二戰時期台籍戰俘監視員的故事為背景,講述日治時代台灣人的艱困處境和身分認同問題;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稱,劇中將中華民國派駐北婆羅洲領事的情操扭曲汙化,大感痛心。對此,公視11日表示,「《聽海湧》劇中所有人物皆為虛構,並非針對單一著作或特定人物進行改編」。

李展平於2005年出版《前進婆羅洲—台籍戰俘監視員》一書,該書也成為《聽海湧》劇組的前期參考資料。李展平在該劇播出後稱,劇中的中華民國派駐北婆羅洲領事雖改名為「羅進福」,但史實中僅一人即「卓還來」,且外型上也比照卓還來原型。

李展平稱,卓還來27歲已獲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倫敦大學經濟博士學位,是當時日方積極招攬入南京汪精衛政府的精英,不似劇中淪為打小報告的混混之輩。他又指,卓還來因堅持不投降,於1945年7月6日凌晨被日方斬首,此前他被一直移轉於7個戰俘營,當地僑民5次欲將其救出,卓還來卻擔心禍及僑民而不肯離開,僑民感念他的氣節與犧牲還為其立了紀念碑。

李展平認為,劇組將「羅進福」塑造為在戰後誣告台籍戰俘監視員,刻意不認同台灣人也是戰勝國中國人,即便是虛構改編但指涉性強,仍是扭曲汙化了已然犧牲的卓還來領事。

此外,劇中領事夫人受戰俘營台籍監視員幫助,李展平表示,確是自己走訪後獲知的史料。當年一名戰俘監視員柯景星以日軍配給香菸,與當地農民換雞蛋再塞給領事夫人趙世平,讓已營養不良有結核病現象的孩子得以存活。趙世平戰後在聯合國任職,其姪女卓已定在其叮嚀下,曾於2010年10月返台,在彰化拜會恩人柯景星,當年的領事和領事夫人,對於台籍監視員只有感謝,並沒有「非我族類」的仇恨或對立。

針對李展平的指控,公視11日回應表示,《聽海湧》為懸疑類型戲劇,以二戰期間為背景,講述婆羅州日軍戰俘營台籍監視員的故事,帶出各國角力、日治時代台灣人的艱困處境和身分認同問題。製作團隊針對題材進行扎實研究,包括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口述歷史、自傳回憶錄、新聞報導、政府及國際法庭審判相關歷史文件、歷史影像與聲音等,並從中取材符合戲劇所需的元素及設定加以編寫創作。

公視也指出,國內關於「婆羅洲戰俘營監視員」之相關經歷與人物訪談,自1997年便陸續出現在包括中研院出版之《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等學術研究、個人傳記及媒體報導中。

公視也表示,《聽海湧》戲劇播出之後,引發廣泛迴響與討論,公視感謝各界的鼓勵及支持,也虛心傾聽相關的建議或指教,作為未來製播的參考。公視長期致力推動優質戲劇,支持影視產業多元類型內容,藉由時代劇的推出,打開更多創作可能 ,期盼更多團隊投入時代劇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