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預告解除日本福島5縣食品輸入管制,專家提醒,開放品項多屬野生,日方無法科學管理降輻射污染風險,建置查核機構監督落實雙證管理加逐批檢驗,是保障台灣食安關鍵。
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台灣禁止福島、茨城、櫪木、群馬與千葉5縣食品將近11年,直到2022年行政院宣布,由禁止特定地區改為禁止特定風險品項,包括野生鳥獸肉、菇類、漉油菜及日本禁止流通品項,都不准輸入台灣。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天傍晚發布新聞稿表示,預告修正「停止輸入查驗之日本食品品項別及其生產製造地區」(即禁止進口規定)草案,以及預告修正「輸入日本特定食品應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向查驗機關申請查驗」草案,預告為期60天,以蒐集各界意見。
消基會理事兼副檢驗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教授麥富德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食藥署認定國際原對日本食品採取管制措施者,幾乎全數解禁,僅剩韓國、中國、台灣與俄羅斯,再加上從事發至今邊境檢驗輻射,食品不合格率為0,有配套開放是可行的。
「但最重要的就是採雙證管理加逐批檢驗。」麥富德提到,台灣全面解除日本福島5縣食品輸入管制,唯一要考慮的就是這些品項都是野生,野菇、野鳥受環境暴露程度影響較大,不像農產品可控制生產過程,當地沒有辦法科學化管理減低輻射污染風險,未來台灣邊境檢測能量是關鍵。
麥富德說,食藥署提出的採雙證管理加逐批檢驗配套措施,有時候講歸講,卻未真的落實,能否建置相對的查核機構,展現政府對於台灣食安保障決心,「開放也不見得有人進口,相對風險就很低」,若再加上未來進口量不多,與落實配套措施,對台灣食品安全影響不大。
麥富德指出,全面解除福島食品輸入管制主要擔憂對民眾免疫危害與致癌性影響,因高劑量輻射會致癌,但經過多年,銫-137半衰期約30年,現在時間已經走到將近一半,台灣、日本政治結盟性高,有時候政策是用來釋放善意,重申落實配套措施,相對風險就會變低。
日本去年8月決議將在311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其產生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並且排海預計將持續達30年。針對水產品或受影響,日本當地漁民抗議激烈。 圖 : 翻攝自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