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讓座爭議頻傳,昨天又傳年輕男子搭捷運,表明身體不適,拒絕讓「博愛座」遭老人辱罵掌摑的狀況,究竟台灣讓座的演化史如何進展,有網友挖出本站專欄作家管仁健的文章指出,就是1975年蔣經國推出的「學生讓座運動」,指責當時的學生不讓座。

有網友在PTT詢問,「老人會覺得"被讓座是應該的"是誰的問題?」,指出台灣老人覺得被讓座天經地義,甚至還有火車上站票當眾要求讓座,但在國外有老人被讓坐,還會被反壓回去,老人會強調自己沒這麼老。

有網友挖出本站專欄作家管仁健的文章,前總統蔣經國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1975年在台北市政會議中當場指出,「台北市的物質生活雖然比鄉村好,但精神生活卻要向鄉村看齊。上週在南投縣一間小館子吃飯,那是一間家庭開的飯館,掌廚的是父親,跑堂的是兒女,兒女們都在大專院校唸書,暑假回家幫父母的忙,這種事,在台北市就很少見。台北市不但要注意經濟建設,也應該注意精神建設,例如:等公車不排隊,在車上不肯讓座給老弱婦孺,這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反映道德的低落。」

蔣經國院長在台北市政會議上痛批,讓時任台北市長張豐緒誠惶誠恐,連時任台灣省主席謝東閔也喊話「學校是改進社會的主導力量,社會的心理建設有賴學校的很多地方,有人曾寫信給他,指責教育失敗,因為看到學生在公共汽車中不但不讓座,有時反而爭座,這是值得檢討的。基於這個理由,在今後省政社會建設中要把重點放在倡導禮讓美德,希望從學校開始,使禮讓的美德蔚為社會風氣。」

許多網友看到政府強制推行讓座文化的來源後,不禁直呼,「1975...當年被教育讓座的青年長大囉」、「以前教育敬老尊賢 結果教育出一堆...」。